張佳瑋
中國的傳統,據說特別多。有些傳統很美好,有些傳統則否。
比如所謂的,“吃飯時女人不許上桌”。
妙的是,如果你要追問緣由,許多長輩也說不出所以然。但長輩們的百寶囊里,有一個看家法寶,一到詞窮,就祭出來,道是:“這有什么好問的?傳統就是這樣的!”
比如:“為什么結婚要大操大辦熱熱鬧鬧呢?”“傳統就是這樣的!”
然而,按傳統,《禮記》上如是說:“婚禮不賀,人之序也。”傳統而言,婚禮就不該慶賀的。
當然,確實需要“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確實要請人來喝酒,但那是請他們來做見證而已,并非慶賀或隨份子。
所以了:如果民政局登記,有國家給你見了證,為什么還要大排宴席請婚酒呢?長輩們可以回答嗎?
比如:“為什么結婚非要買房呢?”
“結婚就是要買房!傳統就是這樣的!”
這時候,您大可以再追問一句父輩:“您當年結婚時,當真自家買了房的嗎?”城市里長大的父輩們,聽此多半會面露難色。因為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時候的事,他們一定還記憶猶新;他們也該知道,最早大多是“單位分房”。
一定還有父輩嘴硬,說“再前一輩,都是買房結婚的”。這時,您可以給他們看民國時的記錄、清朝時的市井。
哪怕有父輩不肯看史料,好歹肯讀讀小說吧?錢鐘書《圍城》、張愛玲《鴻鸞禧》、老舍《駱駝祥子》,可都寫著:普通人家結婚,就是賃房居住的。租房結婚,是為常態。
至于鬧伴娘、鬧洞房、宴席必須飲白酒等,這些所謂傳統,大多經不起細問。
你問起來,長輩就要惱羞成怒了。
我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傳統,也有許多似乎源遠流長,其實憑空捏造的老傳統。違背某些胡扯的老傳統,算不上不尊重先輩。
實際上,大多數父輩對許多傳統,也都糊里糊涂。
他們在意的,其實是:“雖然我也不清楚,但既然大家都說這是傳統,那我們就照做唄。別就我們顯得出格,跟別人不一樣。”
這種將各類偽傳統當真、以求合群的思想,才真的是我國不滅的傳統。
眾所周知,中國農村直到20世紀中葉,都存在大量文盲。大多數農民并不讀書,各類知識,除了本身經驗,便靠口傳心授。平民階層對讀書有學問的人,既敬畏,又多少帶些看不起。敬畏是敬畏他們“有知識”,看不起則是,“學的這個東西,如果當不了官,有啥用呢?”
在大家都不讀書的氛圍里,知識的累積只能依賴經驗,于是老年人權威極重。他們是最好的經驗來源,他們是活字典,在農田、天氣、水流、日常生活細節上,有極高的發言權。通常,他們還把持著一個家族的至高權威呢。
因為尊重老年人,而老年人大多愿意因循傳統,“這么做自然不會錯”,于是平民階層不免相對保守。
而從地域上而言,傳統人口流動并不大。村中巷里,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都認得,各安本分。農民被拴在土地上,手工業者被綁在店鋪里,大家彼此不好得罪,以后還要過日子呢。大家也愿意隨眾保守著:不得罪認得的人,警惕外來的人。
于是乎,什么亂七八糟的規矩,只要聽說是傳統,上頭有老人提倡,身邊有不好得罪的熟人照做,那就照做吧——為什么不查一查書,確認一下這傳統是否靠譜?很少人愿意。
“大家都做的,一定就是傳統。”
在一個重視經驗與群體習慣,不重視理性思辨、文字記錄與特立獨行的世界里,按傳統辦,總不會出錯。誰都不想當出頭鳥。
所以許多偽傳統,是欺負當時的人沒知識、沒學問,又不好得罪周遭,才得以大行其道。
現代生活的美妙之處在于:你無需再遵循傳統的生活模式。只要你可以自力更生,而且不犯法,完全不用怕出格。越繁華的都市,越可以讓你獨立地活下去。你可以不用求親訪友,不用隨大流地生活。
但很多現代人,還是會選擇隨大流,去繼續一些根本沒有歷史依據的傳統。別人怎么辦,我也跟著來。這中間,自然是因為有人確實好熱鬧,有人出于性格和善。
但還是有許多人,默默遵循著自己也討厭的假傳統,是出于自覺,遵循著我們這個國度的平民傳統。
雖然從經濟意義和精神意義上,許多人已經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在現代都市,但在我國歷史上,平民們從來缺少安全感;偶爾有的安全感,也經不起動蕩。大家很清楚自己的脆弱,于是,大家都想躲避在眾人的港灣里。
于是從眾,于是隨大流、隨份子,保持著許多未必真的喜歡,但還是維持著好讓人心安的,人情。
是的,他們未必不知道許多傳統是假的,但這種思維方式,這種“哪怕這傳統是假的,長輩們說的也總會有幾分道理,不要逆流而行,就做順水人情吧”的思維,卻是我們從古至今,而且還會在可見未來繼續延續。
這種不自覺地隨大流,遵循些可能根本不靠譜傳統的堅忍勁頭,才是農耕社會至今,真正不變的傳統。
(凱樂摘自“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