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水
在幫助腰頸關節痛的患者康復的過程中,治療師通常會利用特定儀器或設備來促進患者復健效果,目前較為常見的復健治療設備包括:
1.冷敷/加壓冰袋
通過可調控的壓力減輕關節充血和腫脹,冷敷功能有助于減輕疼痛,達到減少組織內出血、緩解局部疼痛的雙重功效。不同的冰袋型號可最大限度覆蓋受傷部位,適用于肩、肘、腕、腰背、大腿、膝、小腿、踝、腳等部位。

2.持續被動運動儀器
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通常需要這類儀器,主要是在手術后增加患者關節活動度,減少粘連及減輕腫脹。每次大約30分鐘,活動角度則根據患者情況循序漸進增加。
3.頸腰牽引機
主要功能為放松肌肉、減輕疼痛、解除肌肉痙攣、增加脊椎間距離和減輕關節壓力等。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癥、脊椎腔狹窄癥、腰痛、背痛、坐骨神經痛等,但必須在專人指導下進行,確保其安全性。
4.干擾波電療
干擾波是由兩個中頻交變的電流,匯聚而成的較低頻波形。這種電流穿透力佳,能治療較深的組織,達到舒緩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肌肉及消炎等治療效果。治療師會將吸盤或電極貼固定在患者身上,電流強度應保持在患者感覺舒適或能忍受的范圍。
5.超音波治療
超音波是運動傷害患者最常選用的復健治療法之一,可以在組織中產生不錯的生理效應,例如:松弛粘連組織、提升組織彈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發等。
與其等到渾身疼痛才求助醫生或復健治療,不如學幾招簡單動作防患于未然。
膝蓋 關節末端伸直運動。坐在椅子上,毛巾繞過腳底,手握住毛巾頭兩端,右膝屈曲抬高后往前伸直,維持幾秒后回到開始姿勢。兩側交換重復進行。
蹲墻動作。背靠墻而立,腳后跟與墻面大約保持一段距離,身體沿著墻壁緩慢下蹲,直到膝蓋與小腿成90度直角,停留幾秒后再慢慢直起身體。重復練習15~30次。
腰背 坐骨神經牽張運動。仰臥,雙膝屈曲,單側腳底踩在毛巾/被單上(另一側腳保持屈曲),接著將腳伸直向上抬起至最大限度,直到感覺緊繃或有刺麻感,稍作停留后重復幾次。兩側交換重復進行。
梨狀肌伸展。平躺仰臥,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抬起小腿放在對側的大腿上(類似翹二郎腿),往身體方向彎曲直到臀部肌肉感覺緊繃。兩側交換重復進行。
頸部 頸部伸展。坐定,背部挺直,雙手放膝上,左手抓握椅子以固定身軀,右手按住左側頭部,將頸部側彎向右側肩部,以放松頸部側面肌肉,持續10秒鐘,兩側交換進行。接著進行扭轉頸部運動,背部挺直,右手推壓下巴左側,將頭部輕輕推向后方(確保身體不旋轉),兩側交換進行。
鍛煉深層頸部屈肌。身體平躺,雙手放在腹部,腹部隆起做“頸部后縮”運動,確保肩胛維持在正常位置。
破解復健3迷思
復健治療并非特定人群的專利,也不局限于運動傷害或中風康復治療。慢性疼痛(例如:肩頸疼痛、腰酸背痛)、急性疼痛(例如:肌肉拉傷、關節扭傷)、中風、中樞神經損傷(如:脊髓損傷)等都屬于復健的治療范圍。
首先,治療師找出疼痛/問題根源或經過相關專科醫生轉介,再根據個別需求制定合適的復健治療方案。治療目標主要包括:減輕疼痛、放松肌肉、鍛煉肌肉、教育患者正確姿勢、維持健康狀態等。強調唯有找出問題根源對癥治療,才能更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相關問題。
復健治療主要分為幾個領域,其中包括物理治療(例如:水療、熱療,行走訓練、姿態訓練、肌力訓練、牽拉運動等)、職能治療(例如:被動性關節運動、坐站平衡訓練、掌指功能訓練等)和語言治療(例如:聽理解訓練、口語訓練、口腔動作訓練、聽辨訓練、發音部位法等)。
迷思1:復健效果太“慢”。
很多人都覺得復健往往要很長時間才見效,其實復健療程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個人的病理、身體狀況和配合度。一些急性扭傷或拉傷,可能幾天就可以康復,但長期累積的慢性傷害,自然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改善。
所以,接受復健治療一定要有耐性。有些人稍有好轉就不再堅持,等到有痛才再次求醫。其實,接受復健治療并不僅僅為了解決疼痛,也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更有效地改善情況。想要立竿見影解決問題,是很多人常有的錯誤觀念之一,復健需要時間和耐性。
迷思2:中風或重傷患者才需復健。
一提到復健,很多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屬于開刀、中風或車禍重傷時才需要做的事。很多常見的現代文明病也需要復健治療,例如:肩膀酸痛、腰酸背痛、手部疼痛。近年來科技產品大行其道,很多年輕人已經開始面對各種頸椎和過度勞損問題。
迷思3:運動可縮短復健療程。
有些人認為,運動有助于加速康復過程,因而在接受復健期間配合大量運動,希望可以借此加速身體機能修復,這并不是正確的做法。有些疾病不應操之過急,應等到疼痛減少才能進行適量運動,不要弄巧成拙,讓傷害變得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