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志霞
一不留神,學會了智能手機,也轉進了此前完全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轉進了微信朋友圈才看到,除了朋友們轉發的訊息,原來還有那么多朋友們發布的個人訊息,大到人生事業,小到飲食起居,生活的種種都來廣而告之。初來乍到,說實話有些撓頭,有些不理解,有些沒感覺,甚至有些不以為然:你家孩子怎樣玩耍何必要讓別人知道?你家今天飯桌上有幾道菜何必要來讓別人眼饞?
然而,轉來轉去,那天我忽然也找到了感覺。
那是去年教師節外出散步,孩子給我拍了張照片:一身白色運動裝,一路輕松走起來。興之所至,我也嘗試第一次發送到朋友圈。沒想到的是,居然幾十位朋友紛紛給予關注,有點贊,有評論:精神,好酷,老帥了,太棒了,身輕氣爽,精神抖擻,老當益壯,還有不少節日的祝福。
什么感覺?一種關注感、存在感、幸福感,一涌而上。
凡事有了感覺。國慶節后我們老兩口去南京玩,雨花臺、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長江大橋,各處的留影又連續發到朋友圈上,再次引來好多朋友的關注,有的點贊,有的評論,還有的詩詞來賀。
這回什么感覺?這回,不僅僅有關注感、存在感、幸福感,還有了一種自我價值感。一個小小百姓出行,真有點像國家首腦出訪,行蹤也可以隨時發布,隨時廣而告之,隨時得到朋友圈的關注——大大提升了自我價值感。
凡事有了感覺,就比較容易有了理解。于是,理解了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生活放到朋友圈,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轉朋友圈,為什么那么多人鐘情這種自媒體。自媒體,真是一個好東西,讓每一位尋常百姓,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并且是彼此比較接納和相容的范圍內,借助微信在朋友圈發布自己的訊息,進而通過朋友圈的自媒體功能,彼此關注,相互點贊,從而獲得心靈的互動。
于是問題又來了:為什么人們需要這樣的互動?

一個故事說:在一次礦難中,有兩個人分別被埋在相鄰的兩個坑洞中。因為太絕望,太恐懼,其中一人無意中用磚頭敲擊著坑壁,結果發現隔壁那邊也有人在敲擊坑壁作為回應。這讓兩位礦工非常高興,內心對死亡的恐懼一下子減輕了許多。于是,他們倆人每隔一兩個小時,就用磚頭敲擊坑壁,向對方傳遞著問候,直到最后被救出。互動讓人得到了心靈的支持。
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動,對人心靈的慰藉功能,在某種程度上,與上面的情形頗有點相似。因為害怕孤獨,人們向外尋求依靠,向外尋求共鳴,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認同和肯定。如此說來,微信朋友圈,不僅是一個實時的信息溝通工具,還是一種及時的心靈撫慰工具。它既可以為人提供一種暫時排遣孤獨和無聊的娛樂平臺。同時,也可以讓人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斷得到外來信息的刺激和認同。因此,人們需要微信朋友圈的互動。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都需要這樣的心靈互動。于是,我開始為自己曾經的不以為然而臉紅了:你我他,我們大家,閑來轉轉微信的朋友圈,交流信息,聯絡感情,本是人之常情,你憑什么不以為然?于是,我也為有些人對此說三道四而汗顏:尋常百姓好不容易有了這樣一個自媒體,來獲得心靈的互動,獲得心靈的慰藉,本是好事一樁,憑什么來說三道四?
然而,我們到底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些人讓微信變成“微癮”,有事沒事總要刷刷微信,總要轉轉朋友圈,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想獨立地去面對和支撐那個精神生活空虛的自我,而總想通過微信朋友圈,一方面來打發內心的空虛,另一方面來逃避內心的壓力,讓自己浮躁的心得以暫時的安定。然而,如此依賴微信朋友圈,又怎樣安心?
一年多前,我剛剛使用智能手機不久就有了憂思。于是,朋友圈里有了我的頭條個人訊息。但是,資訊五花八門,感受七零八落,思想四分五裂,它會迷住你,讓你最終找不到自己。
今天回過頭來看看,還真不能說是杞人憂天。
因此,微信,盡管玩,只是別玩上癮;朋友圈,盡管轉,只是別轉迷了自己。我們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的互動,來獲得心靈的支持和慰藉。但是,我們不能把心靈的安頓,完全寄托在微信朋友圈上,不能對微信朋友圈產生病態的依賴。因為,安頓心靈可以借助外力,但是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人的心靈家園,到底是要靠自己來維護,靠自己來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