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月娥
真實案例:
做事干練、活力四射的曉嫻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家行業內刊報社工作。因為做事麻利,領導和同事對她印象都很好,領導還多次表示只要她好好干,肯定有前途。但曉嫻不滿足于現狀,她認為待在名不經傳的內刊報社沒有追求,總覺得自己能在更廣闊的地方施展拳腳,便努力考上了某高校的研究生。
沒想到就業形勢一年緊似一年,曉嫻的雄心壯志遭遇到了現實的打擊。曉嫻研究生畢業后,找工作時頗費了一番波折,最后進了一家廣告公司做策劃。
廣告業的工作節奏比較快,事情多而雜,再加上之前沒有做廣告策劃的經驗,經常感到吃力。與曉嫻相比,她的不少本科同學由于參加工作時間早,現在紛紛升職加薪,這也讓曉嫻很郁悶。此外,曉嫻身邊不少好友都已經結婚生子,而她整天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發展個人感情,耳聞目睹朋友們的幸福,曉嫻變得更加焦慮。
面對沒完沒了的工作,曉嫻心里滋生了強烈的厭煩情緒。為了排遣這種情緒,每到周末,她總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忙碌,逛街、唱K、看電影,或跟驢友一起爬山。周日晚上她一般都折騰到很晚才睡,即便上了床也總是輾轉反側。在連續3個月的時間里,每個周一早上醒來,曉嫻總是感到很迷茫,遲遲不愿出門上班。即便到了公司也精神萎靡、郁郁寡歡,出現莫名其妙的頭痛、腹痛,沒有食欲。她知道自己一定是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
心理分析:

從曉嫻的狀況來看,可判斷她患上了“周一恐懼癥”。
像曉嫻一類的職場人士容易患上周一恐懼癥,是因為從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工作日里,人們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全部集中于工作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和工作狀態相適應的“動力定型”。在這個階段,所有與工作學習無關的事,大家都將它們置之度外。這樣一到雙休日,在工作日無暇顧及的事情就必須花費時間去處理,所以雙休日就成為格外忙碌的日子。
有的人忙于繁雜的家務,有的人則玩個痛快,甚至有些牌迷、網蟲選擇通宵達旦地打牌或上網。這樣短短兩天的時間內,就把原來建立起來的工作“動力定型”破壞了,等到雙休日過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周一,需要人們重新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即必須重新建立或恢復已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這就難免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嚴重點的就像曉嫻一樣出現了問題。
另外,由于人們對單調工作的厭倦和美妙的假日生活的留戀,到了星期一,人的神經系統不夠興奮,一下子難以適應快節奏的工作方式,自然也會引發不適應的現象。可以說,星期一是心理和身體的雙重“過渡期”,又是一周的“開始期”,所以更容易引起難以擺脫的困倦。而且,由于人們擔心星期一又將面臨新的任務,也在無意間給自己以心理暗示和心理壓力。如果認為這一天將是糟糕的一天,那么就真的有可能變得很糟糕。
顯然,“周一恐懼癥”主要是心理原因導致的。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工作沒有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快樂和激情,所以每到周一又要重新面對工作時,就產生了倦怠情緒。此外,又沒有積極處理好這種不良情緒,反而把周末安排得太滿,讓身體處于長期疲憊的狀態,加上周日晚上沒有得到很好的睡眠,所以周一上班,人的身體和心理上都出現強烈的不適感。
心理處方:
結合以上情形,以下四點建議可幫助有效緩解“周一恐懼癥”。
一是工作早安排。可分為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就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找一份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心理背景就是積極向上的。而微觀層面則是在周末放假前就做好下周的安排,特別是要對周一的工作做出細致具體的計劃,注意別把星期一的工作安排得太滿,這樣到了周一早上就不會因急于完成某事而焦慮了。
二是保證身心健康。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和平和的心理狀態,都是降低周一恐懼癥狀的長效機制。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家庭、社會、職業、工作有客觀的認識,有合理的預期,心態平和的人,在周一也不會有多大的壓力。同樣,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面臨同樣的心理壓力時,不會有太難受的體驗。
三是周日的良好睡眠。周日只是要做好兩方面的事情:生理上的準備和心理上的“預熱”。生理上,要安排好睡眠,不可太晚也不可太早睡覺。心理上,要在周日晚飯后,告訴自己,周末已經過完,接下來要好好休息準備周一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些小準備,這樣,在心理上提前進入周一,等周一來的時候,就可以比較從容地面對了。
四是學會自我放松活動。在周一開始工作前利用幾分鐘時間,舒適地坐在沙發或椅子上,把休息意念送達全身各部位,然后放松腳尖,再逐漸向上放松腳腕、小腿、膝蓋、大腿;當松弛到肩部后,再轉向兩手指尖;最后,按脖子、臉、頭部順序放松。全身松弛下來后,轉而調整呼吸,把注意力集中于肚臍一帶,緩緩地讓肚臍向背部貼近,并隨之呼氣;然后緩慢且自然地向體內吸氣;此時,在心中默想“真舒服”或“我很好,真的很好”,過會兒就可以開始輕松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