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的麗江、怒江、迪慶三個州市,也就是現在的“三江并流”地區。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獨特的韓規文化,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墒?,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前,沒有自己的書面作家和書面文學。1980年以后,才開始有了自己的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創作過程中,普米族的書面文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已舉辦的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里,普米族作家和詩人有七屆獲獎,文學創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作為普米族作家、詩人中的一員,其實,我最初是沒有詩歌夢想的。我認為生活是個比詩歌更大的事情。如果連生存都不能很好保障,其他就無從談起。我的老家在山里,以放牧和耕種為生。童年的生活是比較艱辛的。為了供我上學,我兩個妹妹還有一個弟弟都沒能上學。他們就在家里干活,或外出打工給我掙學費。山里不產稻米,而我們用山貨換回的大米,只有過年或家里來了客人才能吃到。所以,我暗暗發誓長大后一定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讓家里人吃上更多的米飯。為了這個理想,我最后去上了一所糧食學校,希望今后能在糧管所工作,天天吃米飯。在糧食學校學習的幾年,我接觸了我們國家很多優秀詩人的作品,也接觸了世界上一些優秀詩人的作品。我才發現,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其實還有比米飯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代表一個民族精神的詩歌。在那時,通過學習我還對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內心里充滿了自豪和對前輩們的敬意。通過學習我知道:我們所熟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古代鮮卑人用鮮卑語創作,然后經過翻譯而成為漢語詩歌形式。絢爛的《楚辭》就是屈原在當時被中原視為“蠻夷”的南方楚國文化(主要是民間文化與民間文學)的基礎上藝術加工而成的。
詩歌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認為是光明。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沒有詩歌之前是黑暗的。因為在沒有詩歌之前,人類的交流是不能抵達心靈的。心靈的智慧沒有打開之前,所有的事物是被遮蔽著的、灰暗的。自從有了詩歌,人類有了最美的語言,大地上有了一束光。它就像太陽一樣,照亮著我們的心靈世界。詩歌推動著這個世界向光明前進。自從有了詩歌,人類在語言和精神領域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
詩歌是給我們帶來光明的。這就意味著詩人應該要有人類的良心和愛。在常人眼里,只有金子會發光。在詩人眼里,真正發光的不是金子,而是人類的良知。因為只有這些東西能給人溫暖,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真正發光的是這些東西。在這個大的前提下,由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詩人在這個世界的光應該是多棱鏡發出的。
當前,我們迎來了文學繁榮發展的一個良好機遇。我想,作為少數民族作家和詩人,只要我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努力深入各民族的生活,挖掘各民族豐富燦爛的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不斷探索創新,我們就能在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中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作出我們少數民族作家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