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冰
建水紫陶本身是一種源于生活的產品,慢慢變為一種工藝品,用作收藏和裝飾,但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它的生命力才會強大。
晚清至今名家名作薈萃
3月10 日,位于昆明市盤龍區小龍路的云南陶韻文化藝術館迎來了一場文化盛事——為期20天的“千年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名家精品展”在這里拉開了序幕。
展覽匯集了清代晚期至今近百位建水紫陶名家精品300多件,展品涵蓋了觀賞陳設器、茶器、生活實用器等諸多門類。作者既有建水本土的陶藝名家,也有來自全國的參與建水陶書畫創作的知名書畫家。
走進藝術館,陶藝愛好者不僅能欣賞到田波、田靜、向進興、許東武、李俊、肖春魁、余麗芬、陳紹康、陳學、金鱗、譚知凡等建水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還能一睹建水近代陶藝家向逢春、向福功、陳子湘的作品風采。書畫愛好者還能在陶器上找到劉也涵、陳鴻翎、戴順智等書畫名家的墨寶。活動期間還將舉行建水紫陶現場裝飾創作體驗和建水紫陶藝術創作交流研討會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建水紫陶的歷史發展、工藝特點、技術創新和文化含量。
“我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整理文化資料,并不強調這些作品的經濟價值。”此次活動的策展人,建水縣紫陶協會副會長鄧孝維介紹說,“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活動,集中建水紫陶精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建水紫陶的學術交流。”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頗負盛名的手工技藝制品,使用建水近郊所產的紅、黃、青、褐、白五色陶土,經過拉坯、書畫、雕刻、填刮、燒煉、磨光等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據《新纂云南通志》記載:“陶器以建水寧州所產者為著,有粗細二中,細者如花瓶、文具等。釉水式樣,書畫彩色均有可觀。”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陶”。云南省文物鑒定站常務副站長陳浩介紹說,與其他三種陶相比,建水紫陶最大的特點在于陶質細密,濕坯刻貼的裝飾藝術,以及無釉磨光技術。所謂“體如鐵、色如銅、音如磐、亮如鏡、光照鑒人”,正是建水紫陶的魅力所在。由于建水紫陶承載著著悠久的歷史內涵、精湛的工藝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特質,2008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名家說紫陶
“這個博物館對建水紫陶很有好處,如果我們要了解建水紫陶,到這樣一個博物館里來就能獲得一些知識。這對于宣傳展示建水紫陶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和平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說。“我們省有10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傳統技藝類項目有17項,建水紫陶是其中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化,要伴隨我們一直同行。建水紫陶本身是一種源于生活的產品,慢慢變為一種工藝品,用作收藏和裝飾,但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它的生命力才會強大。”
作為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何在堅持傳統技藝本真性的基礎上實現傳承與發展,使建水紫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是到場嘉賓熱議的問題。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源,我們的本真。”鄧孝維說,“古人的智慧是無限大的。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總結了許多很精彩的東西。這些技藝不是來自于一兩代人,它是上千年的文化。所以我們更有必要去傳承古人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尋根,在學會古人、了解古人技藝的基礎上,再融入現代理念,與現代生活節奏、生活方式相融合,要在文化根源的基礎上創新。”
“我覺得建水紫陶就是要百花齊放,不要認為只有哪一種裝飾形式代表了建水紫陶,在造型上也要多樣。現在一些省內外的人也在做。他們有他們的用途,有他們的獨到之處。”建水知名陶藝家譚知凡說。譚知凡可謂建水紫陶傳承與創新的一個實踐者。他介紹說,建水紫陶的一大特點是“斷簡殘貼”的裝飾工藝,他繼承了向氏紫陶的這一特點,作品風格相對比較傳統。但他也有所創新,將平面的“殘貼”工藝發展為“浮貼”,使陶器的裝飾更具立體感。“我從1973年開始做陶,現在建水紫陶形勢大好,這是前所未有的。希望這樣的展會經常舉辦,把我們的建水紫陶推廣出去。”
“非遺的發展方向是要變化的,要與市場、與現代生活結合。但問題在于怎么變。如果把老祖宗的東西都丟了,是不行的。怎么做,怎么變化呢?這種變化需要與外界交流。建水紫陶已經有很多人來介入,藝人們眼界開闊了,找到了變的模式。既保留傳統,又能被市場和現代生活接受。” 云南省文物鑒定站常務副站長陳浩說,“文化不為人民服務是沒有意義的。讓文化與社會發生關系,讓文化對推動社會進步產生作用,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當前,文化部提出“振興傳統工藝”計劃,旨在通過發現和弘揚中國的手工精神,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千年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名家精品展”使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在一批技藝精湛、視產品如生命的陶藝家們的堅守下,在一批尊重傳統、尊重手藝、善于創新的各界文化人士以及社會企業的參與和推動下,千年建水紫陶將延續往日的輝煌,走上更為寬廣的傳承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