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對接國家戰略
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將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作為增強上海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主攻方向。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制造業能級提升,不斷提高上海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實現4個方面轉變:
一是從環節創新向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企業轉變。突破組織障礙,建立健全支持創新的組織結構和職能;突破文化障礙,設定激勵機制,保持創新動力;突破流程障礙,從企業內部、客戶和渠道伙伴等多種途徑尋求創新。二是從“數量取勝”向堅持“質量為先”轉變。鼓勵企業主動進行生產技術、工藝的改造提升,鼓勵通過行業和企業的標準化建設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健全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政府的質量安全監督機制。三是從專注于產品本身向全面深化品牌建設轉變。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堅持創新驅動、科技為本,通過“走出去”戰略,向世界傳播上海制造品牌。四是從只重視生產向提高產業鏈全要素增加值轉變。要充分發揮上海制造業競爭優勢,提高產業鏈全要素增加值,優化調整產業布局,補好制造業短板。
堅定不移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堅持集聚優勢、突出特色。
一要聚焦重點產業,加強在智能制造、數字服務、生命健康等一系列前沿領域的布局。重點推動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云計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和制造等輻射能力強、輻射面寬的產業發展。二要培育集群競爭優勢,加快推進綠色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下一代網絡、衛星導航、抗體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行業的發展,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鏈的建設,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格局。三要借助“營改增”政策東風,制定更全面、系統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政策,加大對建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政策優惠力度,鼓勵建立企業級技術中心。
優化政策供給
一是強化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工業區轉型升級和用地機制創新。推進一批優勢園區率先實施高端發展。以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為重點,推進中心城區及城市拓展區內的老工業基地更新改造。探索在市級土地儲備中心架構下設立專門用于工業土地收儲的機構,盤活存量工業用地資源。
二是創新產業投融資機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股權投資、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創新作用,組建重點領域的產業基金、并購基金和細分市場基金。探索在國資國企改革中形成國企新的投融資機制。完善產業主管部門與金融機構信息溝通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提高企業融資成功率。
三是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幫助領軍人才、企業家、工匠成長。大力建設國家和本市重點科研機構、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其在領軍人才培養中的載體作用。重新審視產業工人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完善有利于培養工匠精神的薪酬等機制。
建立全社會創新協同機制
一是營造有利于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社會氛圍,健全組織協調機制,構建統一協調的產學研用組織管理機構。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優惠政策、法律保障和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加強中小企業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服務。二是發揮好行業協會服務企業、規范行業、發展產業的作用,發揮聯合會的樞紐式作用,當好政府參謀、助手,引導、協調、推進制造業行業協會的建設與發展;發揮上海制造業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等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制造業創意的產業化,形成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不同層次推進上海制造業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