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今年6月,上海市禁毒委召開禁毒工作新聞發布會。筆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已經有效遏制了毒情過快蔓延的趨勢,毒情形勢總體處于可控狀態。但受國際毒潮持續泛濫擴散和國內多種涉毒因素的影響,毒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來自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一份統計顯示,2015年上海全市法院審結毒品犯罪案件4061件、4369人,與2014年同比分別下降了2.8%、5.0%。從犯罪類型來看,罪名主要集中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占全部毒品犯罪的72.88%。毒情形勢雖然復雜,但上海法院在嚴打毒品犯罪、加大禁毒力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即將來臨之際,筆者分別走訪了上海幾家法院,對毒品犯罪的新情況、新趨勢有了更深的了解。
2400公里的“毒品交易鏈”
從上海閔行到湖南懷化,再到廣東清遠,總計約2400公里的路程。
通過連接三地的鐵路線和公路線,短短兩個月間,鄧浩在同伙的接應下將毒品從湖南、廣東賣到上海,重量高達6000多克。
這已不是他的第一次毒品犯罪。2008年,鄧浩因販賣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后因減刑于2011年刑滿釋放。而這一次,他為他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14年7月至8月,住在上海的毒販王東通過“毒友”孫曉雨,先后兩次各以2.5萬元的價格從鄧浩處購買了甲基苯丙胺(冰毒)各500克。孫曉雨又聯系了居住在懷化的劉冰,由劉冰委托他人將夾藏有毒品的行李從鐵路懷化站運至鐵路上海南站。出站后,劉冰將毒品交給王東和孫曉雨,通過運輸毒品,劉冰從中獲取2000元的報酬。就這樣,一場跨省的毒品交易“圓滿”完成。
8月,王東、孫曉雨再次向鄧浩購買冰毒。兩人乘坐列車到達懷化,與鄧浩一同駕車前往廣東省清遠市與一起做毒品生意的鄭三會面。鄧浩以10.6萬元的價格從鄭三處購得冰毒約5000克。回到懷化后,鄧浩將購得的5000克冰毒以25.1萬元的價格賣給王東。交易全部完成后,王東、孫曉雨二人攜帶毒品返回上海,到達上海南站時,王、孫二人因形跡可疑被執勤民警盤查并抓獲。9月15日,公安人員在懷化市將鄧浩抓獲,并從其身上、駕駛的車輛等處查獲毒品。此后,又陸續將鄭三、劉冰抓獲。
經審理,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以販賣、運輸毒品罪判處鄧浩死刑。其余幾名涉案人員王東、鄭三以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孫曉雨以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劉冰以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
該案的承辦法官曹芬芳表示,被告人鄧浩明知自己販賣的是冰毒,仍先后三次非法銷售,其中一次系以販賣為目的而駕駛車輛長途購運后非法銷售,數量巨大,已構成販賣、運輸毒品罪,又因其曾因販賣毒品罪被判過刑,在刑罰執行完畢后5年內再犯,系累犯和毒品再犯,同時他到案后拒不認罪,主觀惡性深,因此法院從重處罰。
當未成年人遇上毒品
無獨有偶,筆者從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獲悉一起涉未成年人的毒品犯罪案例。
16歲的小天成長于一個不健全的家庭。
4歲時父母離異后,他便跟隨著父親生活,母親對其很少探望。后來父親患病癱瘓在床,爺爺奶奶也已年逾80,家人都無法、亦無力對小天實施有效的監管。自從初中預備班時,小天就輟學,在社會上游蕩,逐漸接觸到了不良社交圈。
不健全的家庭對小天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再加上他對自身約束不嚴,不思上進,自暴自棄,漸漸地交上了一群狐朋狗友,并沾染上了毒品,最終鋌而走險走上了犯罪道路。
2014年9月的一晚,小天在閔行區的一個游戲機房內,以200元的價格將1包冰毒販賣給吸毒人員張某(另案處理)后被抓獲,公安人員又從小天身上查獲冰毒3包,上述4包冰毒凈重共計15.91克。
法院認為,小天的行為已構成販賣毒品罪。因其犯罪時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且在到案后如實供述罪行,依法應當減輕處罰。綜上,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小天有期徒刑3年。
據統計,在閔行法院近10年的73件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中,重新實施毒品犯罪的有8人,毒品再犯率約19%,遠遠高于近10年我國未成年人總體重新犯罪率(2%左右)。
該案的承辦法官錢華告訴筆者,吸毒往往是實施毒品犯罪的“前奏曲”。因毒品犯罪呈現出一種“鏈條式”的結構:制造、走私、運輸、販賣、吸食,吸毒者作為鏈條終端,實際上已經融入了整個毒品犯罪環節。數據顯示,在閔行法院近10年判決的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中,有吸食毒品經歷的未成年被告人超過未成年被告人總數的40%。而在上海閔行、金山、松江3個郊區中,近十年案件件數及未成年被告人人數增加趨勢明顯,2015年未成年被告人人數比起2005年約增加了267%。
閔行法院少年庭非常重視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懲防工作,不斷完善寓教于審的庭審模式,開展“三段式教育法”:庭前進行社會調查,探明毒品犯罪的原因、找準教育感化切入點;庭中組織審、訴、辯、法定代理人、合適成年人共同開展教育,幫助被告人認識罪錯;庭后答疑釋法、法官寄語、告知毒品危害性,進一步增強被告人的法治意識,降低再犯可能性。
對癥下藥,嚴打毒品犯罪
筆者從上海高院了解到,上海毒品犯罪具有“兩頭大、中間小”的特征,所謂“兩頭大”就是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等輕刑的毒品罪犯人數多,特別重大的毒品犯罪案件也比較多;“中間小”是指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無期徒刑的罪犯人數不增反降。
同時,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毒品犯罪的行為方式日趨隱蔽化。據悉,涉毒犯罪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犯罪,往往通過手機、QQ、微信等聯絡手段確定交易信息,并通過匯款付賬、網銀轉賬等方式實現錢毒分付,行為方式的隱蔽性、交易方式的科技性更為突出。同時毒品再犯現象突出。毒品犯罪的高利潤誘惑、少量毒品交易的較短刑期處罰以及毒癮難以戒除不得不以販養吸,致使毒品犯罪再犯、累犯現象嚴重,涉毒犯罪人員在刑罰執行完畢后,重返社會重操舊業、再犯罪的幾率較大。
未成年人毒品犯罪也是當今世界重大的社會性問題,其產生的危害巨大,成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導致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原因集中在家庭教育缺失、文化程度較低等。
針對種種嚴峻復雜的毒情形勢,上海法院不斷加大對毒品犯罪的懲治力度,在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毒品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如狠抓“兩個打擊”:第一,嚴厲打擊重大毒品犯罪,對于毒品數額大、犯罪情節嚴重的毒品犯罪分子堅決予以嚴厲懲罰,尤其是對團伙犯罪、集團犯罪以及制毒窩點要盡早摧毀,不能任其發展。第二,嚴厲打擊零包販毒、小額毒品犯罪,斬斷毒品的“分銷”渠道,遏制毒品在社會上不斷蔓延擴散。(文中人物除法官外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