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迎春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演變,城鄉居民收入顯現出了明顯的差距,這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及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威脅。
關鍵詞:收入差距;二元結構;農村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的經濟市場發展逐漸迅速起來,社會各領域競爭形勢呈現日愈激烈狀態,我國的經濟市場逐漸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人民的生活質量普遍得到了較大改善,貧困現象在逐漸的消失中,小康社會目標在步步趨升,已達到基本實現目的。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空間不斷擴張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穩步持前發展路線。因此,為了轉化我國經濟發展的這種惡劣境況,將我國的經濟推向穩定、和諧、高速的發展局勢,就必須將此種問題高度重視起來,縱觀當前我國居民收入現狀,探究其收入差距原因,并進行全面分析,對促進我國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具有現實性的重要意義。
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現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在穩步持續地增長,城鄉居民收入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其消極的一方面也隨之畢露。例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給社會經濟穩步持前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居民收入一直都呈上升趨勢發展。在201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1978年相比是1978年的78.6倍,已經接近27000元,跳出價格因素影響限制分析,年均增長達到7.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也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與1978年相比,跳出價格因素影響限制分析,是1978年的66.4倍,年均增長達到7.6%。
近5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在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趨勢仍然會繼續延伸。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國民經濟社會主要指標數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9.0%,為28844元,跳出價格因素影響限制分析,年均增長達到6.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11.2%,為9892元,跳出價格因素影響限制分析,年均增長達到9.2%。我國2014年與2013年相比,城鄉居民收入比呈大幅度縮小趨勢發展,縮小比約為2.92:1。
據國家統計局表明,我國城市與農村居民消費最少有15年之久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城市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僅僅局限于上述數據的差異。例如,就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性補貼及其貨幣收入而言,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收入的4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抵達5:1或6:1的比例高峰,與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已遠遠超出。
二、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滯后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漸步入正軌,并逐漸加速前進。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經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多數農民由于意識到了種地不如打工掙錢多,就放棄了自身務農職業。每家每戶只種一小塊夠自己家吃的糧食,而且務農的精力和時間也都大大遞減,大量的農民逐漸將掙錢的矛頭指向了各大城市。這種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趨勢,本質是整個社會新時期發展的現狀和歷史進程。大量的農民身份逐漸向市民轉變,大大加速了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非農業生產方式轉型。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城鎮人口大約占據全國總人口的12%,一般都是在這個范圍內徘徊。在改革開放橫渠植入的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根據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世界各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相比,一般按照正規的發展經驗來講,城市化水平應該高于工業化水平。然而,我國已站在世界工業化水平發展最快的國家行列,城市化發展水平卻較低與工業化,這種發展形勢對我國的就業容量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其大大縮減。
農業產業的弱質性,使農民收入受到自然環境和市場形勢的雙重夾擊。目前,我國農村產業面臨多樣化種類產業發展趨勢,但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得靠農業。對于城市居民而言,主要靠白利潤較高的工業和第三產業來增添自己的收入。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優勢來源在于科技的創新和體制的創新,以及集中了大量資金和勞動力。因此,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升,這對城市居民收入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城市居民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相比,農業在市場上的適應性范圍較為狹窄,農業的諸多因素導致農業對市場變化的難以相融,加上各種生產要素并不與農業接軌,造成其更多情況下成為了弱勢群體。農業的弱勢特征主要還是由于其生產過程的復雜性和難適應性。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而言,農業受外界自然環境影響甚大,甚至直接受制與自然環境的優劣。農業產品受制于其生產周期和土地投資效益遞減規律的負面影響甚大,與能夠規模經營效益的工業相比,農業根本無從至極。城鎮與鄉村的產業特質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農業由于受自然環境和條件因素的影響,其生產過程中的弱質性根源較多,這是影響農民不能保持穩定收入及增長收入的重要原因。
農民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針對當前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滯后、農村消費差距較大的經濟發展局勢,需要將農村市場消費空間和消費潛力進行進一步提升。將農村市場工程建設積極地推進,使超市、商場等大型市場大化流動農產品,從而將農村市場狗吠消費環境進行進一步拓展和優化。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來講,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存在根源空間較大,而要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最科學、合理的唯一方法就是統一城市化。只有將城市化形成統一,才能從根本解決我國二元結構矛盾,促進城鄉居民平衡發展。也只有將城市化和諧統一,才能將農民逐漸引上工業化發展道路,使農民將傳統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全摒棄,從而走上規模化經營效益的工業化生產道路,走上致富道路。使農民與城鎮居民形成平等互利的關系,完美地將城鄉融合成一體,從而形成和諧統一的發展戰線,促進我國經濟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裕,陳曉紅,馬躍如.城市化、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03:29-36.
[2] 杜威漩,胡盼盼.城鄉協調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間互動機理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42-46+60.
[3] 李賓,馬九杰.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與城鄉收入變化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07:60-76.
[4] 尚旭東,李秉龍.我國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特征與問題分析——基于消費結構與收入差距視角[J].生態經濟,2012,0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