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摘要:指出了在校園景觀建設中實施立體綠化,能增加校園建筑物的藝術效果,使校園環境更加整潔、美觀、生動,可提升校園綠化、美化效果,增加師生活動與休憩空間。結合立體綠化植物在校園景觀中的選擇與應用,從栽培植物的應用原則、對攀援植物的選取、立體綠化造景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廣大校園景觀建設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立體綠化;校園景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4602
1 垂直綠化在校園景觀建設中的意義
立體綠化廣泛應用于校園景觀建設中,可充分利用校園空間,在墻壁、陽臺、窗臺、屋頂、棚架等處栽種攀援植物,增加校園建筑的立體感、增加校園綠化覆蓋率,改善師生教學環境,克服了校園綠化面積不足缺陷,降低、改善了校園人口高度集中所造成易噪雜的不良環境,優化了綠化結構,提高總綠量和葉面積可吸收大量熱能降低校園的熱島效應。在空間有限的校園中,廣泛實行校園景觀立體綠化,使校園景觀更加賞心悅目,拓展了校園景觀綠化空間,使師生有更多綠地、樹蔭可供閱讀、討論、交流、聚會,為師生進行豐富的校園活動提供了機會與便利。立體綠化美化了校園建筑外觀,使校園建筑物的剛性輪廓變得柔和,令校園建筑與地表綠化相互和諧,共為校園靚麗景觀。立體綠化豐富了校園景觀,提升了校園的人文品質、涵養了校園文化內涵。同時改善了校園空氣質量、濕化了空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校園生態系統,還能降低風霜雨雪對校園建筑表面的侵蝕,延長了校園建筑使用壽命。層次豐富、清新簡約的立體綠化景觀,大面積的綠色背景可影響人群的心理,其陶冶了校園師生員工的情操,改善了師生情緒。立體綠化校園景觀全力打造了“校在景觀中,景觀在校中”的綠色生態境界,為學校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鋪就了坦途。故,立體綠化對于校園環境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 校園景觀中立體綠化的應用
2.1 廊亭式
在涼廊以及亭、閣等建筑的立柱邊上,栽植木本類攀援植物,令其沿著廊亭向上生長,達到對廊、亭等建筑的頂部、側面予以覆蓋的目的,逐步形成花廊綠亭。
2.2 籬垣式
在較低的女墻、欄桿、籬網以及圍欄上等,栽植一些攀援、卷須或纏繞類植物,其重要作用是軟化隔離物,分隔空間。故,一般用枝葉茂密,遮擋效果好的攀援植物。籬垣式立體綠化對植物攀援高度與強度要求不是太嚴格。
2.3 棚架式
棚架式立體綠化通常用作室內到戶外的類似建筑的過度或延伸物。一般先期就為栽植攀緣植物搭建好攀爬的棚架,選擇觀賞性強的攀緣植物種植,期望達到觀花、觀果、看葉的立體綠化效果。
2.4 附壁式
附壁式立體綠化就是在很高的建筑墻體或建筑物外立面所做的綠化。附壁式綠化只能栽培吸附類的攀緣植物,用植物柔化建筑物外觀,以及墻面的呆板、生硬的線條,達到綠化、美化的目的。附壁式立體綠化的植物能吸收夏季太陽的強烈反光,較好地降低了建筑物外立面溫度,調節了建筑物內部的氣溫,有生態節能的功效存在。
2.5 立柱式
立柱式立體綠化就是對電線桿、路燈柱、廣播柱等一些立柱的綠化。一般立柱式的綠化,是采取容器種植滕蔓以及軟枝類的植物,凌空懸在柱上,任其花葉、枝、蔓、藤條披散生長,下垂,形成人工綠化景觀。是設計師對攀緣植物類“逆反”方式的運用。
2.6 屋頂式
對房屋建筑的頂部的綠化,就是在房屋建筑的屋頂,予以設置園藝、花園,或者鋪陳草皮等綠化措施。目的在于為高層建筑中工作生活的人群帶來一片綠色清涼的視野,為其釀造一個優雅的休憩環境。
3 立體綠化植物的選擇與應用
3.1 栽培植物的應用原則
3.1.1 因地選材,適地栽培
立體綠化在選擇植物品種時原則是合理采用當地植物資源,適地適栽。按照生物多樣性與共榮、共生的原則進行。在滿足綠化和觀賞性需要的同時,要謹防栽培的植物間的過度競爭,盡量降低立面環境對技術條件和后期養護的要求,降低栽培的植物養護以及建設的費用。譬如,在建筑屋頂與立面向陽的部位,因白晝溫差較大,以選擇對極端溫度能力適應性強的植物為主。
3.1.2 渲染意境,釀造環境
立體綠化時對攀援植物應用,要注重發揮其科學性與藝術性2個方面的效果,在展示栽培植物自然美的同時,更要注重其意韻美的表達。很多觀賞植物本身就具有意蘊美,一些植物形象已經成為某種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載體,許多文人墨客對其往往一見如故。譬如:很多文人喜歡的較為典型的藤本類植物,如迎春、木香、紫藤、凌霄、忍冬等,其含有傳統文化載體的功能。利用這些植物在自然形態美和本身具備的文化內涵功能可以渲染出美的意境,釀造出和諧的環境。
3.1.3 多種搭配、創設景觀
立體綠化貴在巧妙地利用栽培多種植物合理進行種、屬間的搭配,不同種屬植物本身其生態特性會千差萬別,有的植物生長迅速、有的則生長緩慢,把各種草本、木本、常綠與落葉、陰性和陽性、深根和淺根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提高觀賞效果,延長觀賞時間達到觀賞期的順利銜接效果,便于創設特殊的藝術景觀,利用攀援植物造景要注重不同植物種類之間的合理搭配能有效的延長景觀觀賞期,締造出情意盎然的四季景觀。
3.2 對攀援植物的選取
3.2.1 纏繞類
纏繞類植物莖細長,主枝在幼小時成螺旋狀纏繞在支持物上順勢生長。常見的如:紫藤、忍冬、鐵線蓮、牽牛等屬等一些種類植物它們具備很強的攀援能力。
3.2.2 卷須類
卷須類植物具有卷須能利用卷須的攀附力量沿攀附物體向上生長。按照卷須性質分為莖卷須譬如葡萄屬一類植物;葉卷須,譬如炮仗藤以及常見的香豌豆植物,其部分小葉演化成卷須;還有花序卷須,例如珊瑚藤種類等。
3.2.3 吸附類
吸附類植物主要靠吸盤以及擁有的氣生根分泌的粘膠把植物體粘附于攀附物體上向上生長。譬如爬山虎、凌霄等皆屬吸附類,吸附類植物攀附能力最強,可在光滑、垂直的墻面攀緣,是很好的立體綠化植物、綠化功能卓越。
3.2.4 蔓生類
蔓生類植物靠的是自動纏繞于物體上達到其攀援的效果,對這種植物的利用需用一定的栽培配置方式,才能發揮其細柔蔓生攀援效果來完成立體綠化的造景工作。例如對薔薇、葉子花、胡頹子等屬植物的運用,因其攀援能力較弱,校園景觀建設中一般用于懸垂布置或地被布景。
3.3 立體綠化造景
3.3.1 對籬垣式立體綠化的造景
校園的籬垣式造景就是對欄桿、鐵絲網、柵欄等一般叫低矮的建筑物進行的綠化工作。把植物的側蔓在建筑物上進行的水平導引,定期對其側枝予以短剪,修剪成籬垣,視籬垣生長情況以及景觀建設需求可對其予以上下分層,依據籬垣類型選取適宜的植物,如:竹籬、圍欄的綠化可用莖柔葉小的牽牛、金銀等花類品種。
3.3.2 對附壁式立體綠化的造景
校園的附壁式造景就是對校園建筑物的墻面、斷巖、裸巖等予以綠化,其植物選擇,一般注重考量與周圍環境色彩、質地、形狀等方面協調關系,可以起到修飾或烘托造景效果,例如在粗糙表面或磚墻上用枝粗葉大的植物材料進行,可選用爬山虎、凌霄等品種。然而光滑的表面像馬賽克等墻體只能用枝葉纖細常春藤之類等品種進行。校園大面積的附壁造景當考慮利用多種植物混合搭配,延長觀賞期形成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果。
3.3.3 對棚架式立體綠化的造景
校園棚架式立體景觀就是在堅固材料組構出一定形狀以攀援植物覆蓋的方式。棚架式造景可單獨形成園林小品,并兼有遮蔭、休閑、裝飾性的效能,一般以亭、門、拱、廊等物體為主,因材料簡單并不復雜很容易與環境背景協調。栽培種類的選擇上,通常以觀花或果類為主,可形成夏季有綠蔭、春季現花香、秋季有碩果的不同觀賞效果。
3.3.4 對立柱式立體綠化的造景
校園立體綠化的難點在于各種立柱,如電線桿、燈柱、指示燈等之類的柱體。這些柱體往往不在景觀建設區域,顯得突兀,且立柱周邊往往缺乏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或者根本沒有土壤或光照不足等。故,選擇恰當植物品種非常重要,要選取適應性強、耐瘠薄、耐蔭、或耐旱、萌發力強、觀賞性高品種,令呆板、孤獨突兀的立柱變成為校園的獨特風景,彰顯生命力的頑強于拼搏。
4 結語
立體綠化是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是校園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校園景觀設計者、建設者當依據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探求植物園藝知識,積累景觀建設經驗,根據所在地域特色培育出適應性更強的優良新品種。在校園景觀設計上力求做到立體綠化與校園建筑、校園的人文歷史以及大多數師生對植物品種的喜愛程度等具體因素相結合,使立體綠化具有景觀價值、人文色彩,使校園環境更優雅、優美。立體綠化重在使校園有回歸自然的氛圍,有自然和諧之美,有人文氣息相隨。
參考文獻:
[1]傅伯杰,馬克明.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張曉燕.景觀設計理念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3]劉 蔓.景觀設計方擊與程序[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文菲.校園景觀設計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8).
[5]姚美康.淺析大學校園景觀空間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