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珍 莊苗茵
摘要:以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為例,基于閩南文化視角下,依據以人為本、生態性、文化性、可持續性等景觀構建原則,對校園的教學區景觀、宿舍區景觀、水體景觀和植物景觀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構建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校園景觀。
關鍵詞:閩南文化;校園景觀;生態性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4804
1 引言
校園孕育著祖國的未來,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而校園景觀則是承載著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內景觀設計行業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地域文化在校園景觀中的應用逐漸得到關注。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沉淀了閩南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經驗等,基于此,本文以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景觀設計為例,探討了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富含閩南文化的校園景觀。
2 研究區概況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位于廈門市集美區,一個有東方夏威夷、海上花園、鷺島、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城市,是中國第一批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該地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暖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景秀麗,自然資源獨特。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總規劃用地132 hm2,全日制在校生2萬人左右,以“生態型、景觀型現代化高等學校校園”為設計主旨,該校區南部緊鄰杏林灣水庫,北部山林植被資源豐富,同時緊扣亞熱帶濱海城市的地域性,形成水陸雙環抱的三大使用功能分區:學校南部沿集美大道一邊設置的教學區,學校中部是實現服務與居住功能的生活區,學校北面由戶外活動及球類場所為主構成的運動區,運動區與居住生活區形成雙環抱結構。
3 閩南文化概述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狹義的閩南文化指生活在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的人民通過歷史的傳承以及社會的變更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地域性文化,其載體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閩南建筑
閩南建筑的表現形式多樣,但閩南建筑在該地區內表現在文化上的地域特性構成了閩南建筑的獨特表現[2]。閩南的建筑從功能上分可以分為居住建筑、宗祠建筑、文教建筑以及寺觀建筑,從形式上分可以分為紅磚建筑、騎樓和生土建筑等。
3.2 閩南方言
其在各地有著不一樣的名稱,臺灣人民稱之為臺語,而被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華人稱為福建話[3]。閩南語主要是泉州、廈門和漳州人民日常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語言中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3.3 閩南海洋文化
閩南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從古至今海洋文化盛行,不少居民以出海捕魚、發展海洋經濟為生,閩南原住民通過航行到達東南亞各地繁衍生息成為華僑[4]。與此同時,閩南人對海洋的崇敬也是閩南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閩南民間工藝
閩南人民心靈手巧,創造出德化白瓷、漳州木版年畫、惠安石雕、廈門漆線雕等傳統技藝都是中華工藝瑰寶。
3.5 閩南民間信仰
宗教信仰是閩南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閩南地區崇尚佛教文化,佛教在閩南地區香火旺盛。佛教與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各種宗教共同構成閩南民間信仰的主體。
4 基于閩南文化的校園景觀構建原則
4.1 以人為本原則
20世紀40年代人體工程學誕生,設計者們基于“人—機—環境”系統思考了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工效學的創始人Gibreth最早為“以人為本”下定義,即“在人們設計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以及四周的環境是基于人類自身的特點和習慣”[5]。景觀構建的目的是服務于使用者,強調以人的感受作為設計的終極目標。校園景觀構建的主體服務對象是教職工、學生,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求是人類第二層次的需求,故安全成為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需求不再停留于物質需求,進而追求精神歸屬感。校園景觀設計也應與時俱進,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致力于為使用者創造使心靈寧靜、愉悅的人性化景觀。
毋庸置疑,開放式景觀盛行的今天,校園景觀的服務對象只考慮教職工和學生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意義的以人為本還應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站在當地各年齡段、各階層居民的位置,把握她們的審美情趣,配合主體服務對象的感受,巧妙地將當地文化融入校園景觀中。除此之外,根據人體工程學的要求,校園景觀構建還應充分考慮老弱病殘的需求,設計無障礙設施。因此,校園景觀構建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各種需求,做到始于人,終于人,將校園景觀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4.2 生態性原則
營造“生態主義”景觀是在建設綠色環境的同時將環境概念,借用綠色的科學技術手段,表現出自身發展歷程中的自然美,它的美不是源于膚淺的表面,而是表明了生物所共同發展的生命本質[6]。地域文化在校園景觀中的凸顯是一個動態過程,應遵從生態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的核心是以自然為本,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構建校園景觀,應當充分掌握規劃地的自然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保護現存生態環境的同時,再創造現有資源。例如設計校園植物景觀時,多開發利用鄉土植物,而不是一味地選擇高大喬木、名貴苗木、常用園林植物等。
真正貼近自然的景觀構建,還需關注當地特色景觀的繼承和弘揚,將其與人工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地域文化在校園景觀中得以延續。在生態性原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充分體會地域文化的深刻內涵,使校園景觀既帶有當地風情,又滿足當代人對生態性的追求。
4.3 文化性原則
凱文·林奇說過“ 人們常常認為美的事物,大多數是單一意義的,如一幅畫、一棵樹,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人類意志的某種影響,在它們之中有了一種從細部到整體結構的、密切的、可見的聯系”[7]。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歷程中,全國各地大舉建造高校園區,使得各地校園景觀變成統一化——規整的噴泉、相似率極高的雕塑、極其相近的植物配置。因此,應該杜絕盲目“隨大流”現象,重新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尋找自己曾經失去的文化。在構建校園文化時應該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例如利用貝殼、水井、風車、海螺、船、紅磚、田間小道、農田、磨盤、煙囪、菜地、畦埂、橋、動物、手工藝品、色彩等元素。在構建校園景觀時,生動的再現地域文化,進一步創作,融入新的元素,賦予當地文化新的內涵,使之歷久彌新。
離開地域文化而談論校園文化或者校園景觀,顯得單薄、脫離實際,遵循文化性原則,除了充分提煉當地的特色物質元素,使之在校園景觀建設中大放光彩,更應該上升一個臺階,站在當地精神文化的高度去審視校園景觀建設。校園景觀可以通過具體的表達方式,傳達當地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社會體驗,生活方式,價值觀,給人以直觀的視覺體驗。
4.4 可持續性原則
基于構建校園景觀的可持續性原則,營造校園景觀應著眼于保護、挖掘、延續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使之服務于當代人,又可造福后人。自然鄉土景觀元素是一種原生態的、實體性的鄉土景觀元素,對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促進鄉土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8]。因此,在構建校園景觀時,并非單純保留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而是要提取鄉土景觀元素,使之融入當今社會中,并且發揮作用。所以,應該將現代技術手段和造景手法運用到繼承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中,讓校園景觀更具時代感,滿足當代人的使用要求,又不會讓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失去光彩。
文化的延續建立在景觀的可持續性上,脫離景觀,地域文化也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所以,校園景觀構建需要有全局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綜合分析校園,深刻理解該地文化,細致考察自然環境,將地域文化有意識地融入自然環境的改造中,不僅可以達到校園景觀的使用功能和潛移默化作用,而且可以繼承地域文化,使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得以持續發展。此外,校園景觀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在最少地依靠外界情況下可以完成自我循環,為景觀的營造提供最基本的土壤及其他營養物質,只有生態系統可以發揮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作用,才有景觀的發展、文化的延續。
5 校園景觀構建策略
5.1 校園宿舍區景觀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宿舍區可分為紫荊苑、刺桐苑、鳳凰苑、梅苑、蓮苑、棕櫚園,其中,棕櫚園為教職工宿舍。宿舍的命名有各自獨特的含義,且宿舍區中保留了數棵百年榕樹,校園水系也流經此處。宿舍區的內部設計在達到使用者需求的基礎上,配置各種適應本地氣候的植物,制造輕松愉快的生活氛圍。
傳統材料逐漸成為地域文化的常見載體,常通過其藝術的搭配組合,可以使景觀更具鄉土氣息,閩南地區的紅磚建筑無疑是閩南獨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中,紅磚也成為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大面積的紅磚鋪地代表著對閩南文化的延續和傳承。而校園宿舍區也可采用獨具閩南風味的紅磚鋪地搭配閩南地區常用的花崗巖類石材,鋪設成閩南地區傳統的吉祥圖案,立面應用閩南地區窗花元素設置傳統園林小品、景墻,栽植三角梅等攀援類植物,巧妙地應用鄉土植物的色彩、形態。
提取騎樓和生土建筑建造宿舍庭園休息區,嵌以石雕花窗,近處布置花叢,添設水罐;遠處鋪設斜坡草坪,立上閩南傳統的石雕小品,傳遞似有似無的閩南文化,為使用者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放松緊張的情緒。
5.2 校園教學區景觀
龍行苑、試驗苑、林苑、年錦苑組成了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教學區,龍行苑景觀以龍舟為意象傳達中華傳統文化,主軸線上采用可供人休息的樹壇點植陣列布置棕櫚科植物,,兩側鋪設紅磚人行道路,具有濃重的亞熱帶地域風情,突顯了地域特色;林苑以建筑為主題進行景觀布置;試驗苑布局較為規則,且沿著建筑帶狀布置常用園林植物;年錦苑以附帶一個小廣場的圖書館為主要建筑。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采用了紅色地磚鋪地、紅色欄桿、黃色欄桿、灰色欄桿、綠色欄桿分別代表閩南的紅磚建筑、亞熱帶海灣色彩、亞熱帶海岸色彩、亞熱帶巖石色彩、亞熱帶綠色彩,展示了閩南文化。但從地域文化在校園景觀中的呈現來說,該校區在文化表達方面依舊有所欠缺,它更多關注于視覺美的塑造,而忽視了文化內涵的傳播。故可在空曠地帶增設閩南特色景觀長廊,展出德化白瓷、漳州木版年畫、惠安石雕、廈門漆線雕等具有閩南特色的手工藝品。通過浮雕、畫卷、現代技術等方式展示傳統石作石雕、紅磚、木作構造、彩瓷、泥塑工藝、民俗風情、服飾文化等。在校園教學區應多設可坐可看的景觀小品,可將閩南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如將石磨、馬廄草料槽、石筑建筑構件等富有閩南特色的園林小品元素融入到路燈、洗手池、花壇、指示牌、休憩桌椅等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使用功能,且富有文化教育意義,打造了充滿閩南氣息的學習氛圍。
5.3 校園水體景觀
水體景觀在現代景觀環境設計中常分為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自然水體景觀通常對自然環境條件是有要求和限制的,而人工水景則是依據場地的需求對自然水景進行模仿、提煉概括的再創造[9]。水是靈動的景,可以形成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常見的景觀要素。每個地方由于其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生活習慣的不同,誕生了不一樣的水文化。海洋文化在閩南地區有獨特且悠久的歷史,華僑大學廈門校園原有一個魚塘,在其基礎上改造成了大水面白鷺湖以及溝通全校的濕地廊道。
校園景觀構建可通過對當地鄉土文化中蘊含的深層次含義進行充分挖掘,對鄉土景觀原型中的閃光點進行放大,并用隱喻和抽象的表現手法在景觀環境中予以表達,旨在放大小片段,從而映射整個生活和生產實踐的場景[10]。故可在已建成的荷花塘的基礎上,沿岸搭配不連續的石柱欄桿,設置獨具閩南特色的水井、石雕、流水墻,構建古樸的沿岸景觀。從宏觀把握來看,還應考慮校園建筑、雕塑小品等與水體的融合,使他們相互映襯。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在進行水系規劃時,除了考慮建筑倒影,還可選取帆船、漁船等元素,將閩南地區老輩人的海洋生活通過雕塑的形式展示在水中,沿岸小路也可提取貝殼、海螺等軟體動物的保護殼這一元素,鋪設具有漫步海洋的風情道路,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弘揚閩南人在生產實踐中的開拓和拼搏精神。
5.4 校園植物景觀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常有其特殊的內涵。植物也是校園景觀中凸顯地域文化的基本元素。植物種類很多,可分為喬木、灌木、草本等。可通過不同季節中,各種植物不同色彩、形態、大小、氣味等因素的有機組織,呈現和諧的視覺體驗。
鄉土植物對于本地區的氣候條件有很強的生命力,將鄉土植物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其特殊的地域性形態特征、種植方式以及所構成的生態群落景觀可以使生活環境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11]。所以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植物選擇上,應該以閩南本土植物為基調,適當點綴常用園林引種植物,進行喬灌草的搭配,考慮四季景象的形成,分析全局效果和細部景觀,做到各視點、各季節有景可看。植物景觀的營造必然是建立在植物良好生長的基礎上,作為閩南地區的本土植物,在氣候等自然條件上就幾乎不存在不適應的情況,鄉土植物在本地種植通常對各種不良因素具有較強的抗性,且成活率常高于引種植物,后期維護較簡單,成本較低,且其構建的景觀不但效果較好,而且突出地域景觀特色,具有歸屬感,蘊涵著地域文化的格調。
閩南地區較有利用價值的鄉土植物有楓香、石斑木、梔子花、深山含笑、黃槿、野牡丹、桃金娘、絡石等。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利用百年古榕樹、鳳凰木、刺桐、三角梅等內涵豐富的植物裝點校園,烘托建筑。這些鄉土植物除了通過常用的園林手法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還可以挖掘其在閩南歷史中深刻的文化內涵。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可充分利用閩南茶文化的元素,通過多種茶樹的配置和建設茶文化長廊,展示其地域文化,營造舒適的氛圍。
6 結語
對于每個地區,地域文化都是當地居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應該有意識地將其滲入該地區的各種景觀建設中。在實際案例中,多數設計對地域文化的表達流于表面,只是對傳統元素進行簡單的粘貼、復制,甚至斷章取義,并沒有挖掘地域文化背后的深刻內涵。這就要求設計者不能摒棄本土文化,盲目追求西方思維,在景觀設計中,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提取地域文化元素,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在景觀建設中的表達方式,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和造景方法,拓展設計思維,融入現代的人工元素,讓“人工元素最少介入到原有的自然環境之中,但卻讓這極少的人工元素賦予最大化的藝術性和強烈的人工標記性,就是說在限定性的范圍內給予最大的表達”[12]。充分傳承地域文化,使之歷久彌新。將地域文化更好地應用于校園景觀建設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曉宏.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開發策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6):105~107.
[2]王紹森.當代閩南建筑的地域性表達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3]鄭森泉.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園林綠地景觀營造中的應用研究:以閩南文化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4]胡滄澤.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因素[C]//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洋文化與福建發展.福州:福建社會科學院,2011.
[5]楊子君.營造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J].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4):55~56.
[6]李曉利.俞孔堅生態主義景觀設計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4.
[7]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項秉仁,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8]俞孔堅,韓 毅,韓曉曄.將稻香溶入書聲:沈陽建筑大學校園環境設計[J].中國園林,2005(5):12~15.
[9]邱 建.景觀設計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10]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1]李 防.鄉土化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12]孔祥偉,李有為.以土地的名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