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璐



摘要:以北京市京承高速通道綠化工程為例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該工程以2014年北京市APEC會議的召開為背景,根據兩側綠化現狀常綠少、色彩單一、林下無地被的特點,以及護網內火炬黃櫨長勢好等現狀,結合APEC會議在晚秋初冬召開,提出了留紅添金、開窗透景、增加常綠、割灌透綠的設計手法。建成后,既保證了APEC會議時色彩繽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豐富樹種、增添層次、增加慢生樹種及常綠樹種的比例等方式,大大優化了林相,提升了綠化品質。
關鍵詞:京承高速;通道綠化;APEC會議;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7503
1 項目概況
京承高速通道綠化工程于2014年啟動建設,以2011年11月上旬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背景。京承高速是從北京市城區和首都機場去往會址的必經之路,京承高速綠色通道是北京市“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工程之一,是平原地區森林生態系統骨干廊道,也是重要的國道、旅游景觀干道,是展示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為更好服務于會議召開,京承高速通道的綠化美化建設工作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了2014重點綠化工程。
京承高速沿線自2003年通過多年綠色通道建設,已形成良好的綠化基礎,但目前高速路兩側綠化帶存在林相層次簡單、景觀類型單一、缺株斷帶等問題,景觀效果不能滿足美麗北京城市發展需要。為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結合2014年平原造林,現對京承高速綠化實施加寬加厚、填平補齊、增綠添彩的升級改造工作。因此,該項目近期是為APEC峰會打造一條色彩靚麗、特色鮮明的景觀大道,提升首都國際形象;遠期則是借此良好契機改造提升兩側原有林林相、季相景觀,形成一條春有花、夏有彩、秋觀紅葉、冬季綠色不斷的高速公路綠色通道。
2 設計目標與原則
2.1 設計目標
京承高速通道綠化工程依托于平原造林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對京承高速兩側永久帶綠化的改造提升和對新增綠化的造林,構建樹種豐富、結構合理、自然協調、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體系,改善城市宜居環境,滿足市民生態需求,提高首都的生態承載能力、綠色增長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人居和諧的世界城市奠定基礎,實現增加碳匯、美化環境、提升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目標。
2.2 設計原則
(1)填平補齊、宜寬則寬、成帶連片的原則。以現有林帶為基礎填平補齊,加寬加厚,成帶成景。
(2)大尺度、大節奏、大混交的原則。以車行視線為主,兼顧其他,尺度要大。
(3)適地適樹,快慢結合,方便維護的原則。選擇抗性強,景觀效果好的樹種
(4)常態有彩,冬季有綠、佳時有花的原則。通過此次打造,提高整體的沿線四季景觀。
(5)全面提升、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的原則。全線兩側對于長勢弱、斷帶、雜亂、單調的地方進行增、補、換和遮擋,重點打造收費站、橋區、服務區等。
3 設計難點與方式
3.1 設計難點
首先,高速兩側已有現狀綠化,且已存在10年以上,規格較為成熟,如何在盡量不破壞已有綠化成果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景觀,成為首要難點;其次,項目跨度長,達44.3 km,涉及北京市朝陽、昌平、順義、懷柔等區,容易遍地開花、設計形散、難以突出重點;第三,為APEC會議服務,景觀級別較高,且會議召開時期正處于北京地區植物景觀單一之際。
3.2 設計方式
(1)如何解決兩側綠化厚度不夠、缺株斷帶不連貫、樹種單調、速生樹過多、缺乏色彩等林相差的問題?依據項目政策,將新納入項目范圍內的平原造林地塊與原有林相結合,統一設計,加寬加厚、填平補齊,保證綠帶不斷。在新植樹種的選擇上,加大欒樹、元寶楓、國槐、銀杏以及常綠喬木等中、慢生樹的比例,并同時達到增彩延綠的目的。
(2)如何解決項目跨度長、跨區多,重點難以突出的問題:項目分改造林帶(沿高速兩側30 m寬綠化帶)和新造林帶(新納入項目的平原造林地塊,與改造林帶相接)兩個部分。改造林帶原有樹木主要是3~4排速生楊為背景樹種,國槐、垂柳、檜柏等為主要樹種,但部分長勢弱,較稀疏,種植形式單一,常喬和色葉體量不夠,且京承高速多為高填方路段,原有樹木在高速護網內火炬、黃櫨、紫穗槐等遮擋下,大部分路段只能看見樹木的樹冠,規格體量難以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根據此現狀,提出留紅添金、開窗透景、增加常綠、割灌透綠的設計手法。具體指的是保留長勢較好的高速護網內現狀火炬、黃櫨,保護現有的秋季紅色景觀線,在道路沿線將常綠、色葉組團(油松\檜柏+金葉榆\欒樹\白蠟\元寶楓\金葉白蠟)搭配成80~150 m長的更新組團進行有節奏的布置(圖1~5)。在收費站、服務區等重要節點處,協調護網內建設單位適當對黃櫨和火炬進行修剪,將新植組團透出來。在沿線背景景觀較好處,如水塘、河流等,在新植樹木的同時,可適當將原有速生楊進行移除,將遠景借進來,合理改變現有節奏,避免視覺疲勞。
另外,改造林帶位于前景處,介于公路多為高填方路段,落葉喬木規格應選用胸徑大于12 cm,常綠喬木應選用高度大于5 m,避免視線遮擋。
新造林帶散落分布于改造林帶之后,種植上應與改造林帶有機結合,種植組團不可碎散,應注意集中連片,加大常綠組團、金色葉組團的比例。與改造林帶相互呼應,形成視覺沖擊。栽植方式以自然式群團狀栽植為主,做到針闊結合、喬灌草復層異齡混交。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栽植好種、好活、好看、好管的鄉土樹種為主,可適當選擇適應性強、觀賞效果突出的引進樹種。速生和慢生樹種混交、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喬木灌木樹種結合,重點地區加大觀花、觀葉、觀果植物比例,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道路兩側及林下活動區域的落葉喬木樹種分支點高度應不小于2.8 m。原則上每100畝綠化面積內至少要有5種以上主要喬木樹種,每種主要喬木樹種比例應不小于10%,常綠喬木比例占喬木量的20%以上。
(3)如何解決APEC會議召開時,北京地區處于植物景觀單一之際的問題?植物的物候期基本恒定,但也會因為當年溫度差別而有所提前或推后。2014年APEC峰會召開時間為11月中上旬,很可能所有落葉喬木均落葉,且林下地被荒蕪。
介于項目的特殊性,在樹種選擇上,注重加大常綠喬木的比例,并增加常綠種植組團,延長景觀期。在地被選擇上,同時注重當年及來年景觀,采用一、二年生花卉與宿根地被的混播方式,地被覆蓋率達到50%~70%。根據各區沿線長度,地被分布分為3段(表1)。
4 結語
通過該項目的設計實踐和總結,還是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以及問題需要探討。例如,在綠化改造項目中,新植樹木與原有樹木的比例應如何設定才能達到見景與保護的平衡?本設計改造林帶更新組團體量在80~150 m左右,建成后結合車速從視覺效果看,還應整合節奏,適當加大延長體量,減少個數,可以更好地突出形成視覺沖擊。
但總的來看,通過增綠添彩,整合節奏、撫育管理、大規格苗木造林等一系列手段及措施對沿線兩側綠地進行填平補齊,加寬加厚,達到合理調整林相結構,提升景觀和生態效果的目的,實現全程“綠不斷線、彩不斷鏈、四季常綠、景觀自然”的效果,滿足APEC會議景觀布置需求,展現了生態首都的美麗形象。
參考文獻:
[1]游 震.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理念與模式研究[J].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2]王大齡.高速公路系統景觀的特點與美學特征[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5(1).
[3]項新里.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融公路與自然環境之中[J].公路,2002(4).
[4]楊余紅,張品英.彌勒市城市面山綠化景觀改造建設項目作業探討[J].綠色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