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銘



摘要:指出了杉木和檫樹都是我國南方用材樹種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長速度快,材質優良,用途十分廣泛。通常將兩種樹種進行混交造林,合理布置兩種之間的分布范圍,利用兩者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互補。結合杉木和檫樹混交林造林方式進行了探討,對生物量的生長狀況和土壤肥力變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杉木;檫樹;生長狀況;土壤肥力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9602
1 引言
人工造林多以純林為主要方式,由于樹種結構、齡級結構和葉面積指數等都呈現出不合理趨勢,導致林分結構簡單,人工林密度較大,生物量移除林地后難以進行后續補充,引起嚴重的地力衰退和生產力下降問題。目前,大力提倡混交林造林方式,以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混交林質量。混交造林過程中可以利用種間的相互作用改變地上凋落物的組分,保證地下土壤資源的科學應用,提高養分水平,實現種間養分互補,促進林地生態系統的平衡。
2 試驗地概況
本研究選取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莊前國有林場,地名屋背山為試驗地,面積10 hm2,海撥高380~450 m。該試驗用地有杉木和檫樹的純種樹林與混交林。結合該地區的試驗地資料可以發現,該地區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9 ℃,無霜期256 d,年平均降水量1771.3 mm,降雨豐沛時期為每年的3~8月,平均濕度79%,年平均風速1.5 m/s,具有分明的四季特征,冬季較短,夏季較長[1],氣候終年溫和、雨量充沛,為林木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該試驗地土壤腐殖質層厚度約14 cm,土層厚度90 cm以上,土地質量較為肥沃,屬Ⅱ級肥力山地紅壤,pH值4.7~5.2,植被為芒萁骨、白茅、烏毛蕨。經過專業人員檢測后,該地區的空氣、水質和土壤條件均符合《用材樹種生產質量管理規定》的標準,適宜杉木和檫樹生長。
3 杉木、檫樹混交林試驗方法設計與實施
3.1 樣地調查
2014年11月開展試驗地的杉木、檫樹純林和混交林生長量的調查工作,杉木和檫樹為13年生林木。調查過程中選擇臨時樣地,面積為20 m×20 m的正方形,不同的樣地中選擇3個樣點,樣點在樣地內呈“品”字形分布。在不同的樣點內設置6個樣園,在樣園內準確測出樹木的樹高、胸徑、冠幅、枝下高等重要的生長指標和林相狀況,做好數據記錄。選取標準木的平均值,得出如表1所示的統計結果。
3.2 試驗方法和結果統計
在杉木檫樹純林和混交林的調查工作中,以試驗樣地內的規劃為依據,選取合適的標準地,在不同的標準地中選擇3~5株標準株,應用“分層切割”的方法將杉木和檫樹植株分為樹干、樹枝、樹葉和地下根系部分,分別測出鮮生物量。在植株地下部分生物量測定的過程中,應用全挖法挖出根樁、粗根和細根,分別稱重,其中粗根的直徑在4 mm以上,細根直徑在4 mm以下。在不同的組別中選擇300~500 g樣品稱重,測定含水量,計算出不同組分中的干重,在不同的林分結構下統計出單位面積的生物量,統計結果詳見表2。
3.3 土壤肥力調查
林木生長過程中,受到土壤肥力的影響較大。針對純林和混交林,分別按照S型挖出9個土壤剖面,開挖深度40 cm,分別對土壤厚度、質地和結構進行分析,針對40 cm后的土壤進行分層分析,0~20 cm為一層,20~40 cm為一層,不同土壤層次的面積為100 cm2,測出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等參數,結果詳見表3。
4 杉木、檫樹混交林生長結果分析
4.1 林木生長量統計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種植過程中應用杉木和檫樹的混交方式,與杉木和檫樹的純林相比,混交林的林木生長量明顯提升,與杉木純林相比,混交林樹高、胸徑、冠幅、枝下高、單株材積、蓄積量分別提高23.52%、18.02%、6.1%、10.1%、65.95%、44.94%;與檫樹純林相比,混交林樹高、胸徑、冠幅、枝下高、單株材積、蓄積量分別提高19.75%、13.46%、7.4%、7.3%、56.83%、66.33%。
結合表2的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與杉木和檫樹的純林相比,混交林的林木生物量明顯提升,與杉木純林相比,混交林生物量增加30.24 t/hm2,其中地上生物量增加26.5 t/hm2,地下生物量增加3.74 t/hm2;與檫樹純林相比,混交林生物量增加30.55 t/hm2,其中地上生物量增加29.65 t/hm2,地下生物量增加1 t/hm2。
4.2 土壤物理性質和肥力分析
通過對0~20 cm和20~40 cm深度土層的物理性質和肥力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混交林的土壤容重較輕,但與純林相比,通氣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間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較高。從物理角度講,混交林的表層涵養水源功能比純林強,在保持林地水土的過程中,促進了林木生長。
不同林分結構的土壤肥力和養分差別較大,混交林的pH值、有機質含量和N、P、K含量比純林高。主要是由于混交林的林木枝葉茂盛,凋落物較多,腐殖質提高了土壤肥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土壤養分結構[2]。
5 結語
分析本研究結果后可以發現,應用杉木和檫樹混交造林的方式,與杉木和檫樹的純林相比,混交林的生長量較高。生物量明顯高于杉木和檫樹純林。在土壤物理性質的分析過程中發現,混交林土壤通氣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間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較大。因此,選用兩種植株混交造林的方式可以實現林木的互補,形成多層次冠幅,枝葉茂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肥力和生土壤通氣度,從而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在杉木和檫樹種植的過程中,應大力推廣混交造林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周 節.檫樹、杉木人工林碳儲量及其動態變化[J].四川大學學報,2011,20(11):160.
[2]王小軍.福建亞熱帶檫樹、杉木混交林生態系統碳素積累和分配特征[J].福建生態統計,2013,27(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