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琴
摘要:指出了草果是重要的香料及藥用植物,是瀘水縣林下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品種,對瀘水縣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對瀘水縣草果種植現(xiàn)狀的調查,提出了對草果栽培林地的培育管理,控制和降低草果病蟲危害,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坐果率和單產,提升加工工藝,生產綠色安全草果等措施,以期通過采用科學的提質增效改造技術,全面鞏固草果產業(yè)建設成果,使草果成為瀘水縣林下經濟支柱產業(yè)。
關鍵詞:草果;提質增效技術;改造;瀘水縣
中圖分類號:S56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13002
1 引言
草果是藥食兩用中藥材大宗品種之一,食用量大于藥用量。其具有燥濕健脾、除痰截瘧的功能,主治脘腹脹滿、痞滿嘔吐、瘧疾寒熱、瘟疫發(fā)熱之疾。瀘水縣地處滇南橫斷山脈縱谷區(qū),境內山高坡陡,河谷縱橫。該縣林地面積較大,約占該縣總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為72%,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合草果生長。由于草果生產花工少,受益時間長,經濟價值高,而且由于草果生長特性必須在郁閉度為50%左右的林下生長,不與其它農作物爭地,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優(yōu)越的林下自然資源,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保護常綠闊葉林,涵養(yǎng)水源,保護水土,為農業(yè)高產穩(wěn)產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草果成了瀘水縣林業(yè)經濟發(fā)展主要栽培品種。
根據《怒江州扶貧攻堅總體方案(2013~2017年)》,怒江州將新建草果種植基地60萬畝,全面實施草果低產提質增效改造,力爭2017年州草果面積達100萬畝。筆者于2013~2014年2年時間對瀘水縣草果產區(qū)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以期了解草果種植現(xiàn)狀,探索草果低產提質增效的改造技術措施及草果產業(yè)發(fā)展策略。
2 瀘水縣草果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瀘水縣是怒江州草果種植時間較早、種植面積較大的縣,1975年瀘水縣上江鎮(zhèn)蠻云村(當時名稱為瀘水縣上江公社蠻云大隊)藥材種植場(當時稱為大隊藥場)從騰沖縣購進草果鮮種25 kg,在上江鎮(zhèn)蠻云村小橫溝大隊藥場種植成功6.6 畝,至1983年全縣3個鄉(xiāng)鎮(zhèn)推廣種植32.6 畝,1992年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種植了草果550.41 畝,截至2014年底,瀘水縣草果種植總面積已達20萬畝。但在20萬畝種植面積中,有50%為低產低效的草果,平均畝產鮮果不足50 kg,正常掛150 kg以上的面積僅有7.2萬畝,有2.8萬畝為初植園地。
由于草果種植技術簡單,用工量較少,受益時間長,經濟價值較高,使瀘水縣草果產業(yè)發(fā)展形成了無序、自由的發(fā)展狀況,使得瀘水草果大面積為低產、低效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種植地零散、草果種植呈“半野生”狀態(tài)。由于地域條件的局限和草果生長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造成了草果種植地的零散,形成了科學種植管理技術推廣的難度較大,對草果不同生長時期的經營管理不及時,沒有在發(fā)芽期的水肥管理,也不進行必要的人工輔助授粉工作,形成草果種植“半野生”狀態(tài)。
(2)種植農戶管理粗放,縣域內無草果種植技術支撐。種植農戶經營管理沒有形成對草果施肥管理的習慣,隨著草果逐年生長,需肥量逐漸增多,原有土壤養(yǎng)分減少,不足以供給草果樹營養(yǎng);草果種植農戶無培土管理的概念,種植的草果園地放任其生長,使得“從生”的草果園地成為“散生”草果園地,造成單位面積植株數和花序數量明顯減少,落果增加,產量下降。
(3)加工工序落后,效益低下,同時造成了林業(yè)資源的大量損失。草果加工主要是草果烘烤。瀘水縣草果烘烤薪材為主。用薪材烘烤加工而成的草果通稱為“黑草果”、“煙草果”。加工成的干草果表面呈黑色,加之有煙熏味,嚴重影響了草果的品質,造成效益低下。同時烘烤草果需要大量薪材,這對瀘水縣森林資源的消耗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3 瀘水草果的低產提質增效改造的技術
措施
結合瀘水縣的自然條件以及瀘水縣草果生產的現(xiàn)狀,若要大力發(fā)展瀘水草果產業(yè),在無法進行大量擴大種植的條件下,必須對原有的低產草果園地進行提質增效改造。其提質增效改造技術措施為以下幾方面。
(1)通過營養(yǎng)手段,采取“伐密補(植)稀”的方法,改造低產草果園地成為適宜環(huán)境。瀘水縣的低產草果園地都是種植多年的草果園。由于經營管理粗放,普遍存在“散蓬”或“枯萎”現(xiàn)象,是草果園地低產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況下,出現(xiàn)“散蓬”現(xiàn)象時表現(xiàn)為草果園場蔭蔽度過高,需要進行伐除過密的蔭蔽度樹木或對蔭蔽度樹木進行修枝,以增加光照度;反之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時則表明草果園地的光照度過強,蔭蔽度較低,需要人工補植速生的樹種進行蔭蔽度的調整。這一技術措施是瀘水縣草果產業(yè)發(fā)展必由之路,是瀘水縣草果產業(yè)發(fā)展從單純的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發(fā)展,走向利用自然資源發(fā)展的關鍵。
(2)加強“建蓬”和“固蓬”工作,保證低產草果園的單位密度。在完成蔭蔽度調整后,必須對散生的“散蓬”草果園地進行移植“建蓬”以增加單位草果植株數量。在移植“建蓬”時,應盡量移植開花較晚的植株。這與瀘水縣氣候條件關系十分密切,瀘水縣通常在5月初才進入雨季,4月底前大多高溫低濕,不利于開花結實。對“枯萎”草果園地進行撫育管理,以加強“固蓬”工作,伐除病殘植株,加強水肥管理,有利于快速提高草果園的單位植株數量。
(3)加強草果園地的撫育管理。瀘水縣的低產草果園地通常沿襲傳統(tǒng)模式,是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的發(fā)展模式。因此,加強對低產草果園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瀘水縣草果低產園地提質增效改造的主要措施。
(4)加強病蟲害防治研究。加強對草果病蟲害的研究,做好測報和防治工作。病蟲危害既造成減產,又對草果果品形態(tài)、外觀、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瀘水縣目前草果病蟲害雖未見發(fā)生,但隨著草果種植面積的增大,種苗調運的頻繁開展,病蟲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存在。因此,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做好檢疫工作,加強對草果病蟲的研究,加強種植農戶對病蟲防治的指導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變治理為預防。若發(fā)生病蟲害應盡量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以保證花粉傳媒昆蟲的安全。若需采用化學防治,必須采用低毒、高效的藥物。
(5)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強對草果產業(yè)發(fā)展的科技支撐力度,加大科學技術在草果產業(yè)中的應用,如在植物生長期噴施促花王3號,均衡草果產量的大小年、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噴施狀果蒂靈,以增粗果蒂、防落花、提高授粉能力,提高坐果率,確保草果的優(yōu)質高產。
(6)探索加工工藝,生產綠色安全草果。草果加工主要是烘烤。烘烤成本高,產品品質低,大量消耗森林資源。2014年怒江勝源農產品購銷有限公司購進2臺低溫回風式烘烤爐,其容量分別為5 t一爐一次的1臺和7.5 t一爐一次的1臺。由風扇取代人工入窖翻動程序。經過比較其燃料消耗、電力消耗和人工成本等指標大幅下降。而且烘烤出的草果苯并芘(a)含量遠遠低于國家標準,滿足國家食品安全衛(wèi)生要求。該設備烘烤出來的草果顏色為棕紅色,香味純正,在市場上有較高的銷售價格,該公司的烘烤戶已經通過2014~2015年秋季核桃烘烤和冬季草果烘烤運行。此種烘烤方法適應在全縣范圍推廣。
4 結語
瀘水縣草果種植已經達到瀘水縣草果適應區(qū)的的極限,已經無法進行大面積的擴大種植。因此,瀘水縣草果產業(yè)建設工作應放到對草果低產園地的提質增效改造方面,通過采取科學的提質增效改造技術,全面鞏固草果產業(yè)建設成果,才能使草果成為瀘水縣林業(yè)林下經濟的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8):639.
[2]明建鴻,胡耀華.草果產銷動態(tài)分析[J].中藥材,2004,27(6):499~450.
[3]張 薇,楊生超,魏 翔,等.云南草果種植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1.13(5).
[4]和又真.貢山縣種植草果主要病蟲害防治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4(10).
[5]尹安強,王芳艷,楊永紅,等.我國草果研究文獻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