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麟

在湖南省隆回縣虎形山一帶的瑤族,因瑤胞服飾色彩艷麗而得名“花瑤”。隆回縣多年來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在湖南省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湖南大學開展定點對口扶貧隆回縣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5月的隆回縣正是山花爛漫時。天剛亮,白水洞村村民李修祥的家門口就迎來了一位又一位客人:“修祥,我家想申請種富硒水稻!”“修祥,我家能申請上嗎?”……李修祥告訴筆者,上門來詢問的鄉親,是在爭取承包播種由湖南大學指導的富硒水稻名額。“這和一年前的情況真是天壤之別,當時,扶貧干部多次上門去動員,最后通過眾籌出資,承諾實產實銷,才有33戶花瑤鄉親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植57畝富硒水稻。”
從出資“請著種”到自己掏錢“搶著種”,是什么讓鄉親們有了如此大的改變?“若是你家的米能賣出肉價,你會動心嗎?”李修祥告訴筆者,在湖南大學的幫助下,白水洞村去年首批試種的富硒水稻不僅大豐收,價格還飆升至10多元一斤。“同樣一畝田增收了1000多元,翻了一番還不止。今年不用眾籌,我也要把自家的田都種上富硒稻。”李修祥的錢包鼓起來了,鄉親們看到脫貧希望,紛紛要求種植富硒稻。
找準窮根
“十分貧窮、相當偏僻、極富民族風情”,這是掛職隆回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湖南大學青年干部李飛龍對隆回虎形山瑤族鄉白水洞村的第一印象。
隆回是湖南大學定點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全縣人均GDP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015年初,湖南大學來到虎形山瑤族鄉白水洞村開展駐村幫扶時,全村本地就業人均年純收入不足1700元。李飛龍對第一次進村時的經歷記憶猶新:“按照工作組通知,早飯進村吃,可是等到11點多,走訪完十多家瑤民的我早已饑腸轆轆,卻一直沒有誰提早飯的事。一問才知道,因為窮,當地人都是一天只吃兩頓飯。所以當地的土話是叫日飯、夜飯,也就是正午和晚上吃的飯。”
“幫助白水洞村脫貧,并非只是引進資金、修修道路那么簡單。探索一條能夠增強村民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徑,才是拔掉白水洞村窮根的根本辦法。所以,湖南大學為隆回縣8年的定點扶貧確定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發展當地資源特色的基本思路。”李飛龍說,有山、有田、有獨特民族風情是扶貧小組眼里白水洞村的“造血”基礎,特別是該村地處有“小西藏”之稱的虎形山上,海拔高,氣溫低,日照長,有適宜水稻生長的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該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硒作為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其在改善機體免疫力以及提高人體抗癌能力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大山里種出的零污染富硒米肯定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療的需求,市場不成問題。”
另一方面,白水洞作為花瑤族群居地,具有相當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由于深處大山,千百年來的古寨對歌、神秘婚俗等花瑤族特有的民俗都得以保存,加之距白水洞村僅27公里的溆浦高鐵正式通車,距省會長沙2小時左右車程的黃金距離對發展旅游業非常有益。”李飛龍說。
對致貧原因和脫貧要素有了精準分析后,湖南大學扶貧小組初步將種植高附加值的富硒米和發展花瑤特色旅游確定為幫助白水洞花瑤鄉親們脫貧的“造血”產業。
按單種田
思路有了,扶貧小組首先把白水洞的土和水運回了湖南大學。根據環境工程學院的水土監測報告,經過化學化工學院退休教授劉覺民帶領的研究小組多次試驗,研發出針對白水洞富硒米的有機富硒葉面肥技術。這種肥料不僅能增加水稻的畝產量,還使成品米中的有機硒含量準確可控,有益人體健康。同時,湖南大學生物學院的專家們也抓緊制訂病蟲害防治方案,針對高寒地區的“兩病三蟲”,該校生物學院副教授譚鐘揚研究了一套環保的防治方案,并配制了藥物。
種子、肥料和農藥等種植技術問題解決了,但花瑤族的鄉親們還是顧慮重重。“白水洞還處于農耕經濟狀態,此前的主要產業金銀花遭遇市場波動后,鄉親們損失慘重,對種植經濟作物心有余悸。解決不會種只是基礎,關鍵是要培育銷售市場,讓大家敢于種,打消他們怕賣不出去的后顧之憂。”在白水洞村掛職村支部第一書記的湖南大學干部曹镠說。
對此,湖南大學作出了新的規劃:在種植初期,采取眾籌模式,訂單式生產;充分發揮本校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開拓培育銷售市場,在富硒米品牌形成、銷售市場“豐滿”之后,再將成熟的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條交給村民運作。“能在這原生態、無污染的地方有個自家的糧倉,更何況還有湖南大學的技術保障,我們愿意眾籌。”來自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老師們自愿共同出資,負責富硒米生產資料的購買,并以高于當地市場價20%的價格回購稻谷。同時,湖南大學各相關專業也開始為富硒米加緊“造勢”:設計藝術學院負責包裝設計,請來了名設計師參與“花瑤花”設計工作,與湖南大學師生共同設計白水洞富硒米的包裝與品牌,提升富硒米附加值;計算機專業負責打造電商平臺……
聽聞不僅不要成本,連買家都有了,曹镠駐點的農家李修祥動員了33戶村民騰出57畝水田參與種植。
延伸產業
一年下來,富硒水稻成功了。“以前種一畝田收500公斤,總收入1500元,除去成本還剩800元。今年種富硒米,種、藥、肥都由湖南大學免費提供。肥料好了,蟲害低了,我家每畝增收了近200公斤,同樣一畝田增收了1000元,翻了一番還不止。”李修祥說。
看著村民的收入喜人,不少持觀望態度的村民也主動要求今年種植富硒水稻。“去年剛開始種的時候還需要我們做工作,現在天天有人找我,讓我今年一定要給他種,生怕把他忘記了。”李修祥告訴筆者。最后村支兩委商議,2016年在全村選擇70畝優質梯田,由7戶人家牽頭建立合作社,出資購買農資,免費分發給貧困村民進行統一種植,合作社對種出的合格水稻以高于市場價回收。湖南大學將2015年打造出的“花瑤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術、外觀設計等內容授權給村集體,同時幫助銷售。此外,曹镠個人還為村集體出資2萬元,村集體以技術、資金參與合作社,持股25%。每年村集體獲得的分紅用于村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等工作。
如今,富硒米不僅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培育了瑤族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還引起了有關醫學專家的高度關注。在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專門從事老年常見病研究的教授張國民告訴筆者:“白水洞富硒米含有機硒較高,既可防止胰腺B細胞的氧化損傷,也可降低血糖,可以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有效保健食品。”
“扶貧首先要科學精準、風險可控,要以確保農民利益為前提。”李飛龍說,“富硒米只是湖南大學在白水洞村‘定制農業+生態旅游扶貧思路中的一種探索。未來,隨著‘互聯網+定制平臺的完善,白水洞村會吸引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富硒米的生產也將會促使加工、物流、倉儲等商貿企業加入,從而催生出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花瑤民俗文化等‘一產帶三產促二產的區域生產模式。”筆者了解到,在湖南大學“定制農業+生態旅游”模式推廣下,該村目前已經建立了4個農家樂,還結合當地特色,修復了清代道光年間修建的水碾磨坊,設計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魚、千年石棺等10多處旅游景點,并把花瑤風情搬上了意大利米蘭第42屆世博會。這個2014年一年接待游客不到50人次的偏僻小山村,2015年接待游客超過了一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