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扶老”宗旨 資助金菊福利院
“扶老”位于福彩發行宗旨的首位,一直以來,大量的公益金用于支持福利院的建設。民政部更是明確提出,五成的公益金必須用于養老。福利院的養老工作執行得如何?為此,筆者走進了東莞金菊福利院。
76歲的馮連彩和年長她3歲的老伴李炳祥,在東莞金菊福利院居住了30多年。這30年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茅草屋到新房,從饑不果腹到衣食無憂。如今,兩位老人閑來無事,在房前種了點蔬菜。“平常我們去食堂吃飯,有時也吃自己種的蔬菜,房間有廚房,很方便。”馮連彩邊說邊給蔬菜松土。
金菊福利院成立于1963年,原是東莞的麻風村。當時,大多數麻風病人被治愈后重返社會,部分殘老及無家可歸者就留在了麻風村。麻風村的功能由原來的醫療救治為主,轉變為社會福利救濟為主,之后更名為金菊農場,后來又改名為東莞市金菊福利院。所以,金菊福利院沒有新進的老人。
金菊福利院現時的生活條件是二三十年前無法想象的。2009年,金菊福利院建好新房44間,其中雙人間27間,單人間17間,還有活動室及各種健身設備。院內有工作人員55人,附近的大學生和大朗鎮的志愿者也會定期過來看望老人。目前,院內有170多名老人,平均年齡73歲,其中70多名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為了方便老人看病就醫,更好地照顧老人,福利院啟用了新的醫務室,老人可以免費看病。公益金幫老人購買了醫保,老人去醫院看病可以報銷。
2007-2011年間,福彩公益金資助金菊福利院老人生活保障金(伙食費)530.87萬元、醫療費417.1萬元。另外,福利院新建的電房、廚房、衛生間共計94.85萬元,也悉數由福彩公益金資助。
公益金救孤的“東莞樣本”
“小彩虹,來抱一下,待會放下的時候不許哭哦!”“明仔,今天上課老師教了什么?沒調皮了吧?”帶著筆者參觀時,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綜合部部長張德峰都能一一叫出每個小孩的名字。他說幾乎每天都有被遺棄的孩子送到福利中心,常言道“習以為常”,但每次看到這些折翼天使天真無邪的笑靨,他的心仍會抽痛。
這里的孤殘兒童都有“爸爸”“媽媽”
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住著902名孩子,當中近九成都有不同程度的殘障,中心將他們分成集中養育、模擬家庭、陽光學校、家庭寄養等四種模式養育。
新入院的嬰幼兒及重病者集中養育,年齡較小及殘障較嚴重的小孩分配到29個模擬家庭,每個家庭都設有兩至三名24小時看護人員,他們也是孩子們的“爸爸”、“媽媽”,每個家庭的小孩子都是兄弟姐妹。2歲以上殘障程度較輕,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小孩子則會進入與外國公益機構合作舉辦的陽光學校,接受系統的訓練和教育,讓他們盡量融入社會。而年齡較大,有條件進入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學習的小孩,部分會由社會善心人士領到家庭寄養,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感受家庭溫暖。
郭滿夫妻是其中一個模擬家庭的“爸爸”、“媽媽”,郭滿說自己的妻子已經在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工作十幾年,自己是兩年多前在妻子的影響下加入這個大家庭的。他們有一個兩歲的兒子,在老家由父母撫養,雖然每年都有年假,但他們卻從未試過一同回去,“這樣兒子看到爸爸或媽媽的時間便會多一倍,而且兩個人都走了,也確實放心不下,這里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
逾千人擠爆250個床位
據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董術介紹,該中心前身是東莞市兒童福利院和東莞市社會福利院,兩院于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當時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逾2000萬元。2010年10月,兩院合并成現在的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
1998年初建院時,這里僅有56名小孩,隨著東莞經濟起飛,外來人口猛增,棄嬰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目前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共有902名兒童、140多名老人,原來設置的250個床位一早爆滿,通過各種方式改造,目前在院內集中養育的孤兒超過400人,原來蓋給孤寡老人家居住的小別墅群及員工宿舍都變身成兒童樓。此外,市社會福利中心在周邊租了4棟民房,用來安置200多名孤兒,另外200多名則寄養在家庭。
福彩公益金援建新大樓
為了盡快解決這一難題,董術透露,中心新大樓建成后,可用于兒童、青少年住宿的床位將有900張,安置老年人的床位將增加到230張。新大樓預計耗資1.2億元,福利彩票公益金將成為重要資金來源。
其實除了大樓基建費用外,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每年的資金預算中都少不了福彩公益金的資助,如2011年便有178萬多元福彩公益金投入,其中119萬多元用于殘疾兒童手術費用,58萬多元用于兒童特殊護理費用;2012年,中心用161萬多元福利彩票公益金建成了新的養老設備設施,包括給老人曬太陽做健身操的活動平臺,讓老人家上下樓更方便的電梯及供患病老人休養的嶄新病房區等。(莫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