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金 苗珊珊
摘要:大豆價格波動關系到廣大豆農的福利。基于中國1983-2012年大豆生產與消費的相關數據,并根據大豆的供給與需求價格彈性等參數,采用麥諾特福利效應模型考察大豆價格波動對農戶福利變動的影響,研究了大豆價格波動導致農戶福利變動的機理。結果表明,大豆價格波動導致農戶整體福利惡化,大豆生產價格平均每變動10%,豆農的短期生產福利將變動1.32%,長期生產福利變動1.42%;大豆銷售價格平均每變動10%,短期消費福利變動13.13%,長期消費福利將變動12.55%。大豆生產價格波動導致的農戶福利變化在農戶福利變動中起重要作用。大豆價格變動引起農戶收入與消費支出變化的相對值決定農戶總福利效應。最后提出了加大政策引導力度、保障生產者利益、構建信息平臺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大豆;價格波動;福利;彈性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大豆進口量2012年達5 838萬t,較2011年增長11%,依存度也超過80%,2013年中國大豆進口達到6 338萬t,同比增加8.6%,進口量連續3年創歷史新高。加之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導致大豆產量下降,種植大豆的耕地面積不同程度地減少,而在人口增加的剛性壓力下,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升級,大豆需求量不斷增加,多種因素疊加導致中國大豆價格波動劇烈。這種波動對大豆生產經營者及相關市場主體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并且大豆種植農戶面對劇烈波動的市場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以至于生產和銷售方面失去市場機會,大豆加工企業也因巨大的價格波動導致經營風險的增加并且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加工企業因此破產倒閉。大豆作為重要的食用油原料,也是中國居民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在居民食物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大豆價格的微小變動關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大豆價格波動對整個產業鏈上每個相關主體的利益都會產生影響。本研究從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視角,考察大豆價格波動對相關主體的福利沖擊效應,保障不同主體在大豆價格波動的背景下福利均衡,確保大豆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研究概況
大豆價格是大豆產業的核心部分。中國大豆市場總體上呈現供給與需求雙線快速增長態勢,但市場波動特點明顯。中國大豆價格波動長期來看整體上呈現持續上漲的周期波動態勢:短期內表現為季節性波動趨勢。國內大豆價格受國際市場的沖擊較大,國際大豆市場的供需狀況是影響中國大豆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大豆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方面,人口增長、生物質能源發展、能源價格以及金融投機等是造成大豆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油菜子價格的變動也對大豆生產價格的波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對中美大豆市場的整合及傳導機制分析發現,中美大豆市場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中國大豆價格波動更易受外部沖擊的影響,中美大豆市場的聯合波動也主要受外部沖擊影響,但兩個市場的整合機制較為脆弱,中美大豆價格波動均體現出非對稱的特征。章家清等采用VAR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方法也發現國內和國際大豆現貨價格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國際大豆現貨價格對國內大豆現貨價格有顯著影響。顧蕊等采用聯立模型考察了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大豆市場的波動溢出效應,研究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聯動現象顯著存在,但主要是國際大豆市場對國內市場單向的傳遞,通過收益率的變動對國內大豆價格產生溢出效應。
對大豆價格波動影響機理的研究,學者關注到匯率變動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李小云等以2002年的數據為例分析發現人民幣升值理論上每個種植大豆的農戶大豆收入將減少38元,會使31.15萬種植大豆的農民面臨改變生計的風險。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農業經濟方面的農產品進出口、國內農產品供需關系、農產品價格、農產品生產規模和農民福利方面的農產品收入和農業就業造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曹軍研究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實際匯率每升值1%,將導致生產者福利減少3.29億元,消費者福利增加8.7億元。陳超等探討了轉基因大豆進口貿易禁令對大豆市場均衡、生產者福利、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以及誰是最終受益者與禁令實行的機會成本。研究表明,禁令的實行并沒有幫助傳統大豆生產者,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福利,真正受益的是土地租金等生產要素。孟東梅等計算了由于進口價格變化、關稅變動等因素導致的中國大豆進口的福利波動。結果表明,從短期看,大豆進口引起的福利波動可能更多的是因“大國效應”導致的進口價格上升:從長期來看,大豆的替代彈性較大會導致進口大豆對國內生產的沖擊,導致更多的福利損失。
從現有研究來看,學者主要關注于大豆價格波動特征、大豆價格波動的傳導因素以及波動溢出效應等方面的研究,個別文獻探討了大豆進口的變化對不同主體福利變動的影響。然而,探討大豆價格波動對不同主體福利影響的文獻鮮見。一般都是通過匯率變動、進口波動等作用于價格分析,且對豆農福利的分析往往采用理論模型進行論述,從生產者福利與消費者福利的雙重視角考察價格波動對農戶福利影響的思路較少。因為農戶不僅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如何將農戶的雙重身份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是本研究力圖解決的問題。此外,福利反映了農戶對價格波動影響的效用衡量,從福利視角考察價格波動對農戶福利的影響,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價格波動對農戶影響的綜合效應。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農戶層面,通過采用補償變動方法,即用以彌補維持價格變化前效用水平的資金額,來考察大豆價格波動對生產者、消費者福利變動的影響機理,以期為實現大豆價格波動背景下不同主體利益均衡,優化政府的調控政策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證依據。
2.理論模型與數據說明
2.1理論模型
農產品價格波動對不同主體福利變動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距離函數、成本函數、反需求系統、等價收入模型等。本研究采用Minot&Goletfi福利效應模型考察大豆價格波動對農戶福利變動的影響方向與程度,該模型基于補償變量法的思想,考察面臨價格波動情境下為保證其原有效用水平所需額外付出的成本。該模型優點是處理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變化的福利效應結果精確度較高。大豆產業市場是中國最早放開的大宗農產品市場,市場化程度高,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聯動性高,可基本認為是完全競爭市場。如Ackah等采用該模型分析了貿易和農業政策變革對加納食品價格變化的影響,并計算價格對家庭消費福利的影響。隨后,Friedman等采用價格彈性的Tavlor展開式測算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價格波動對印度尼西亞家庭福利變動的影響。國內張祖慶等、苗珊珊分別采用Minot&Goletti模型分析了糧食、雞蛋等價格波動對中國不同城鄉居民福利變化的影響,顯示出該模型在研究國內問題方面較好的通用性。此外,該模型可以將單一主體因價格變化導致的收入與支出變動進行分解,從而有利于分析該主體福利變動的內在機理,農戶的福利包括生產者福利與消費者福利,其具體模型如下所示:
3.主要參數估計
測算大豆價格波動的農戶福利效應需要對大豆的供需彈性、大豆的凈收益率以及大豆的PR值(產值與收入的比值)與CR值(大豆消費支出與總支出的比值)進行估計。
CR與艘值的估計:根據前文定義,CR值為所消費大豆支出與總支出之間的比值,考察農戶作為凈消費者所消費大豆價值占其總支出的比重。艘值為所生產大豆的產值與總收入的比值,即農戶大豆生產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農戶大豆產值與農戶大豆消費支出差額與農戶收入與支出差額的比值即為農戶的凈收益率(NBR),顯示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純收益率變動趨勢。凈收益率高于零或低于零反映了農戶身份的不同。圖1反映了艘值、GR值、NBR值的變動情況。
1)CR值總體變化趨勢表現為緩慢增加的過程。隨著中國由低收入向中高收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飲食結構的改善,加大了對蛋白質和油脂的消費量,而大豆既是良好的植物蛋白同時也是畜牧業主要飼料豆粕的來源。研究表明,中國居民蛋白和油脂人均日消費量分別從1978年的51.4和28.4 g提高到2009年的93.8和96.1 g。此外,由于國外轉基因大豆價格低廉且出油率高,國際糧油企業在中國的布局等原因,導致中國大豆的比較優勢不斷下降,種植面積自2010年以來持續減少,大豆自給率降低至18%,因此大豆消費支出在農戶總支出中呈現不斷上漲趨勢。
2)PR值的變化趨勢表現為持續下降的過程。PR值的總體下降反映出大豆對農戶收入比重的貢獻逐年下降。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大豆與其互補品如玉米、小麥等的競爭比價較低,種植大豆的比較效益較差,導致農戶的種植意愿較低,種植面積不斷下降。二是國際大豆價格波動劇烈,由于大豆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價格波動的傳導作用導致國內大豆價格變動的不確定性加大,農戶為降低風險,往往種植其他替代作物。三是糧食安全的政策導向對大豆種植的擠壓。農戶為了獲得生產者價格支持或者稅收減免、生產補貼等政策支持,往往進行高產作物置換低產作物的糧食種植結構調整。
3)1983-2012年大豆的凈收益呈現顯著下降趨勢。成本和價格是影響大豆凈收益率的兩大關鍵因素。受國際能源價格快速上漲的影響,國內生產資料的價格水漲船高,如化肥投入由2000年的244.95元/hm2增長至2009年的689.25元/hmz,年增長率達12.18%,進一步提升了大豆的生產成本。此外,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勞動力的城市化轉移導致的農業勞動力數量下降,勞動力價格也在不斷增加。而與推高的成本相比,大豆的收益卻低于玉米、水稻,降低了豆農的生產積極性。
4.實證分析
對農戶福利的測算主要從大豆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與支出效應兩個方面考慮。為解決農戶集生產者與消費者于一身的難題,本研究采用Minlot&GoIeffi福利效應模型將農戶的福利分解為生產者福利與消費者福利,以解決傳統的直接對福利問題貨幣化所導致的福利測度誤差問題。
4.1生產福利的測算與分析
利用估計得到的大豆參數等數據,將相關數據帶入模型,獲得大豆價格波動的農戶短期和長期福利效應。
大豆生產價格變動與豆農長短期生產福利變動的方向一致,表明二者之間呈正相關,如圖2所示。大豆生產價格上漲有利于豆農生產福利的提高:而大豆價格下跌則導致豆農福利下降。1983-2012年間,平均大豆生產價格每變動10%,豆農的短期生產福利將變動1.32%,長期生產福利變動1.42%,反映出價格波動對農戶長期福利變動的影響高于短期福利。大豆作為中國的主要經濟作物,大豆價格的上漲將大大增加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其次,大豆作為中國第一個放開的大宗農產品,近幾年來進口量激增,國內大豆自給率僅為20%左右,80%依賴于進口大豆,中國大豆市場基本形成了完全競爭市場,大豆生產者是價格的接受者,價格上漲有利于農戶福利的改善,價格下降導致農戶福利的惡化。其次,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高蛋白質產品、植物油等的消費量大大提高,中國規模化油脂加工企業大豆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高,大豆壓榨能力大幅提升,對大豆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大豆生產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而國產大豆由于單產較低,且出油率相對較低,由于生產成本高等因素,農戶生產的國產大豆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局面,并不能有效改善農戶福利。長期來看,由于價格信號的作用,農戶往往根據價格的變動調整勞動力、生產資料以及種植面積等,從而導致大豆價格波動的長期福利變動大于短期福利。
4.2消費福利的測算與分析
1983-2012年間大豆消費價格呈波動中上升的趨勢,大豆消費價格變動與長短期福利變動呈正相關(圖3)。大豆銷售價格上漲,農戶消費福利增加,但其增加值呈遞減趨勢。1983-2012年間,平均大豆銷售價格每變動10%,農戶短期消費福利變動13.13%,長期消費福利變動12.55%。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以來,大豆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全球大豆產量由1975年的6 425萬t增加至2012年的2.4億t,增加了2.7倍,而隨著中國加入WTO,取消關稅配額并將大豆關稅稅率降低至3%,大豆進口量大幅增加,且國外大豆單產高、出油率高,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消費需求,增加了其消費福利。相關研究也發現,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加消費者福利。此外,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增加,農戶收入水平的上漲幅度高于消費價格的上漲幅度,從而也有利于消費者福利水平的提高。第三,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大豆進口價格因人民幣升值而相對較低,進口大豆的進口優勢將更加突出,并有助于增加國內的消費量,提高消費者福利。
4.3總福利的測算與分析
總體來看,1983-2012年間,大豆生產與消費價格的波動導致農戶福利的變動整體呈下降態勢。1983-1990年間,農戶的整體福利為正值:而1991-2012年間農戶福利變為負值且呈逐年惡化趨勢,如圖4所示。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豆的進口量大大增加,對國產大豆及豆農造成了劇烈沖擊。中國對大豆的消費需求除了滿足居民的食用需求與畜牧業發展外,絕大多數是為了滿足壓榨企業的生產原料需求,而國內大豆由于成本收益率低于小麥、玉米等作物,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斷下降,加之國家對大豆的補貼往往是間接補貼,且補貼方式較為單一,不能很好地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由于國內品種的特點,其單產與出油率均較低,導致其成本高于進口大豆,市場迅速被進口大豆占據,豆農遭受福利損失。
5.政策建議與結論
5.1政策建議
1)實施全方位的政府扶持政策。中國農業支持政策較為單一,在與進口大豆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局面。應配套實施農業投入、保險、科技、信貸等政策,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引導,提高中國大豆的競爭優勢,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保障大豆生產者福利。加強對進口大豆安全性的審批,加強國內消費者對轉基因大豆安全性的宣傳,通過設置強制性的標簽制度,防止進口轉基因大豆混入國內傳統大豆市場,保護生產者利益,保證本土品種與大豆產業的發展。
3)加強信息平臺建設。政府應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平臺為基礎,完善各省信息平臺的建設,及時發布全面、權威的大豆市場行情,從而引導農戶合理安排生產,保障大豆供需均衡,避免價格的劇烈波動導致對生產者造成損失。
5.2結論
大豆價格波動對農戶的福利產生了顯著影響。農戶既是大豆的生產者也是其消費者,大豆價格波動導致農戶消費者福利的增加遠遠低于生產者福利的損失,農戶的整體福利惡化。大豆價格波動引起農戶收入與大豆消費支出變化的相對值決定農戶的總福利效應。農戶總福利效應是大豆價格變化引起農戶收入與大豆消費支出比值相互作用的結果。價格變動導致豆農收入大于其大豆消費支出則農戶福利得到改善,反之則福利惡化。長期大豆價格波動引起農戶福利的變動還受到農戶種植決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其長期福利變動優于短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