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抗戰第一槍
2016年的夏天,當“建黨95周年”專刊即將收工,我們著手梳理《時代報告》所走過的紅色足跡時,“改變歷史的河南人”從我們腦海里跳出來。
猶記得,三年前的這個時候,選題會上熱烈討論的一個議題——改變歷史的河南人。2013年第8期,《時代報告》特別報道《改變歷史的河南人》在眾人的期待中出版,整體框架圍繞盧溝橋事變打響抗戰第一槍、改變了歷史走向的兩個人物吉星文和金振中。
那一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8周年。
當期策劃人在開篇中寫道:“我們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緬懷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無數無
辜生靈,緬懷那些為了正義和解放事業奉獻了熱血和生命的戰士;緬懷過去,是為了保留一段真實的歷史,然后用負責的態度建設未來。”
“河南省魂”追尋記
2013年的9月份,《時代報告》繼續自己的“紅色之旅”。
編輯團隊先是到了蘭考——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生前工作的地方。在焦裕祿紀念館,我們見到了焦裕祿與病魔作斗爭時頂了個大窟窿的米色藤椅;在蘭考縣張莊,焦裕祿任縣委書記時的辦公室宣傳人員給我們講述了當年穆青召開“焦裕祿事跡”座談會時的情景;在焦桐守護人年復一年的精心呵護中,我們得以在焦桐的濃蔭下感受習習的微風……
最終,當期特別報道《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祿》與讀者見面。在紙媒式微的當下,竟然有很多讀者打電話到編輯部購買當期雜志!
10月份,我們又到了林縣紅旗渠——一個河南人創造了奇跡的地方。我們的編輯團隊冒雨深入茫茫太行山。在那里,我們見到了張福根、郭變花等一批優秀的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
當期特別報道以《紅旗渠的兒女》為題,大山腰上的奇跡出現在封面上,美得讓人震撼!
在做這些報道的過程中,也有年輕編輯提出,為什么我們不能與前輩們一樣,有淚流滿面的感覺?不同年代、不同生活、不同價值觀的人們究竟能不能繼承一種精神和思想呢?如果繼承和延續,又該如何去履行呢?作為未來社會主導者的年輕人究竟怎樣建構屬于他們這一代的價值體系呢?
問題洶涌而來……
11月份,2013年的最后一期選題會,“河南典型人物群像”這一話題被提出。
2013年的年底,年終壓軸報道《河南省魂》出爐,史來賀、吳金印、裴春亮等一批優秀典型人物在《時代報告》集中亮相;在這期報道中,每位編輯記者都對自己追尋河南省魂的心路歷程做了剖解。
正如我們當期策劃人所寫下的:“作為一個媒體,作為一個時代的瞭望者,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傳承一種精神,一種在時代前進中亙古不變的民族傳統,給子孫后代做一個榜樣,讓他們在紛亂的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能了解和秉承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同年的11月9日至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號召,全黨同志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大寫河南
2014年的前三期,《時代報告》重新拿出大的篇幅,組織策劃了《河南大師》《河南大愛》《河南大美》。
《河南大師》報道了常香玉、張海、陳天然等一批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在這一期,本刊策劃人給出了“他們為什么能稱為大師”的答案:“他們身上閃爍著一種品質,一種對知識和真理的向往和追求,并為這種知識和真理百折不饒的奮斗精神;我們之所以稱他們為大師,還在于他們具有一種偉大的品格,這種品格不僅是他們愛國、愛民、愛家鄉的赤誠情懷,而且還包括他們為了民族文化的振興而不斷承繼和創新的膽識和堅持;我們之所以稱他們為大師,更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思想、意志、情懷、品格在藝術這個領域內引領和影響了一大批藝術愛好者,并且對這個時代的文化藝術以及后代的文化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河南大愛》對當時的社會熱點事件“一碗面感動一座城”、熱點人物“氣球奶奶”及走進中南海的“鄉村醫生馬文芳”等做了報道。
在這一期,本刊策劃人旗幟鮮明地指出——大愛當如是——“大愛不是普普通通的幫扶,而是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幫助別人,讓別人得到力量,而不是感覺到被施舍;大愛不是普普通通的捐助,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自我救贖;大愛不僅僅是簡單的奉獻,而是在得到社會愛的哺育后要知道以自己的能力來回報社會。”
“河南大美”通過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河南人講述的“誰不說俺家鄉好”“尋找河南大美”“大美河南夢”,“將自己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所感受到的最本真、最質樸的美一一呈現:讓那些激起人們美好感念的鄉音鄉情,那些錚錚鐵骨全心為民的忠義孝廉,那些讓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的青山秀水……流傳于華夏大地”。
本期策劃人奮力疾呼:“我們通過自己筆下的河南故事,用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構筑起無比激越的大美河南。我們希望有一天,每個河南人都能像施一公那樣大聲說出‘我是河南人——這是我們的大美河南夢。”
創造“河南奇跡”
2015年春節前后,《時代報告》同仁加班加點,趕制出特別報道《河南奇跡》。
這一期,當“航空港崛起”“南水北調大移民”“蘋果手機河南造”這些報道擺在雜志社同仁面前時,連我們自己都驚異于河南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
這一年年初,隴海大院的人們登上了“感動中國”的頒獎臺。“這是一個叫隴海大院的大院,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生活的那個大院。這是河南的一個大院,也是中國的一個大院。”晚會現場,當隴海大院二十多名老老少少登臺合照時,主持人白巖松發出感慨。
感動中國的隴海大院激發了河南人對家鄉的無限熱情,把握時代脈搏的雜志社同仁敏銳地提出了“點贊河南人”這一題眼。作為植根于河南本土的媒體,講好河南故事,是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從千千萬萬個值得點贊的人們當中選取出典型代表,設置出公眾議題,相當不易。
在我們操作《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書記》這一報道時,河南的形象與前些年相比,已然今非昔比。然而,一路走來,重塑的道路卻無比艱辛。我們分別對歷任河南省委書記陳奎元、李克強、徐光春、盧展工、郭庚茂在其任上對改變河南形象所做的努力做出深度解讀。在此期間,我們最終認識到,重塑河南形象的歷程是每一個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聚沙成塔的角力,也是歷任河南省委書記的艱苦跋涉。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黃河水、黃土地與我中原兒女性情的血肉相連。
“走過這樣的道路,我們似乎更能明白‘河南是中國的縮影這句話的內涵。中國身處的階段,正是審視自我、打量自我,尋求更好的改變和突破的時候,我們希望在世人面前展示一個雍容大國的姿態和自信。而河南,不正是如此嗎?可喜的是,這樣的變化已然發生。我們欣喜看到這樣的變化,而這變化正生發于每個河南人一點一滴的努力之中。他們用自我的努力黏合著河南的模樣,重塑著河南的形象。”這是策劃人的點題之說。
“改”寫抗戰史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家媒體紛紛推出抗 戰策劃報道。時代報告雜志社也不例外,從年初開始,社里就已對報道方向做了統籌規劃:先是從“史海”欄目入手,做一些中國人民抗戰方面的回憶性報道;隨后又策劃系列專題報道,分別以“七七事變”“八一五日本投降”“九三勝利紀念日”為時間節點,在2015年第七、八、九三期實施《國殤1937》《勝利1945》《紀念2015》三組報道。
在當年《習近平評價抗戰勝利:開啟中國鳳凰涅槃新征程》的報道中,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
《國殤1937》以“為什么是1937?”“1937:家國命運”“南京1937”展開話題。
這一年,中華大地慘遭蹂躪。
策劃人擲地有聲地寫道:“當我們重新審視78年前的那段歷史,我們依然能發現許多未曾發現或重視的細節,我們可能又會獲得不曾分析到的因果關聯。對于盧溝橋事變而言,歷史事件的‘事實越清晰,其在歷史進程里的意義卻可能越模糊。它何嘗不是一系列前因之結果,作為一種轉折性的因素,它又導致一系列的后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重溫和紀念永遠不會過時。”
《勝利1945》畫卷般向讀者展開了“難以忘卻的歷史”“抗戰記憶”“東京審判”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一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策劃人滿懷深情地寫下:“我們站在勝利的歷史節點上回首過往:8年抗戰,中國軍民通過怎樣艱苦卓絕的斗爭和抗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70年過去,當年的老兵還有著怎樣依稀的記憶;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緣何做到了國旗首次插在第一位……抗戰帶來的勝利與勝利給予我們的榮光卻讓1945這個年份牢牢地砌入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紀念2015》這組報道中,本刊回顧了“9·3前夜的密蘇里”“9·3七十年變遷史”,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了“9·3之紀念2015”。
這一年,中國人民由衷自豪!
策劃人慷慨激昂地寫下:“抗戰勝利的意義,早已經超出了一場戰役一場勝負,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新起點。2015,我們要做的不只是紀念一場戰爭的勝利,更重要的是要讓一個民族走過的坎坷路程與崢嶸歲月在子孫后代的腦海中永遠銘記。”
鮮紅的旗幟永不落
回想起《時代報告》走過的紅色足跡,那一幕幕像電影鏡頭一樣在我們腦海中回放。每期報道中主人公的事跡都讓我們深深感動,他們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我們。
這樣的精神背后,浸潤著中國共產黨發起者和領袖人物的步履維艱。
2013年第5期,《時代報告》特別報道為《五四青年的中國夢》,我們將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陳潭秋、陳望道等中國共產黨早期發起者的中國夢一一解讀。
此前的一年,習近平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號召全黨同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五四青年的中國夢》策劃人深情寫下:“當初的‘同學少年好多事,成為他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如今,他們昔日的口號或者學說,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他們當年追求夢想的激越之情,永遠值得你我追慕。”
2014年第7期,仍然是一個關于黨的重溫和紀念——《第一代領導人的價值觀》。本組策劃通過“毛澤東:留在中國,再造中國”“周恩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朱德:為官、為軍、為子、為長”的故事,再現了第一代領導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尋,這一代領導集體開創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先河。
這組報道以《尋路》收尾,策劃人在文中寫道:“一種價值觀的提出和弘揚,一定與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際等方面面臨的復雜形勢和挑戰有關,與社會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們精神信仰上出現的焦慮、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提出,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歷史與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應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復雜形勢與時代要求的需要。”
……
95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攻堅克難、力挽狂瀾,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9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了波瀾壯闊而又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使中國發生了滄桑巨變,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95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國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像一部述說不完的畫卷,本刊同仁的紅色足跡也永無終點。我們有理由、有責任讓國人認識到一個發展變化中的中國,也理應讓人們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光榮的荊棘路。
正如本期策劃人所寫下的:“95年的偉大歷程向世人昭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實現獨立、解放、幸福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