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賈毅
【摘要】目的 探討兒科實習臨床帶教方法。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帶教方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對比兩組實習結束后的實習效果。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醫學生各項考評成績更高,主觀評價更高,組間差異明顯。在客觀評價上,兩組不存在差異性。結論 結合兒科實際,改良帶教方法,促使醫學生從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發展,提高兒科實習效果。
【關鍵詞】兒科;實習;臨床帶教;方法
1內容和方法
實驗組采用改良帶教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法。實習結束后評價實習效果。其中改良帶教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下。
1.1入科前培訓要求
教學秘書在實習第一天就對醫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并上好入科指導第一課。帶領醫學生認識帶教教師,消除學生的顧慮。主要內容有:(1)介紹環境,熟悉科室規章制度、實習生紀律和職責,以及醫德醫風和法制建設等。(2)了解入科8周的技能掌握進度、時間安排,明確需要掌握的技能及完成的實習任務。
1.2提前接觸臨床活動
(1)每天早上提前20分鐘到崗,進入病房,了解所管患兒前一天的病情變化及各項檢查結果,與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進行病史采集、體檢等;查房時由醫學生匯報患兒的病情,提出當天的診療重點。(2)每人分配1~3個固定的床位,跟主管醫生一起管理患兒。(3)每天上、下午各巡視病房一次,隨時了解患兒病情。(4)每周四進行一次大病區病情匯報,使信息互通,不拘泥于各自所管理的病種。(5)每周五教學查房,隨機挑選醫學生匯報病史,對患兒進行全面體檢,由帶教教師總結存在的問題。(6)查房時隨機抽查醫學生的完整病歷、病程記錄、出院記錄等醫療文件,著重培養其診療邏輯思維能力。
1.3模擬醫學
結合醫學生實習特點進行操作技能模擬訓練,包括靜脈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新生兒窒息復蘇操作等。操作前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處理措施,即如何在操作前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等。應用模擬醫學教學時,由醫學生根據理論及教學光碟先獨立操作一次,針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不足之處及時糾正和總結,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增強了自主意識。
1.4開展循證醫學(EBM)教育
每周挑選有代表性的病例,根據患兒的臨床特征、診斷、治療、預后等,鼓勵實驗組醫學生按下列步驟接受EBM教育:(1)根據臨床信息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2)尋找問題的證據。對文獻中的證據進行檢索,搜集證據。(3)對所獲得的證據進行真實性和臨床實用性的評價。(4)將證據與患者的個體因素相結合作出醫療決策并予以實施。(5)對整個醫療過程進行總體評價。在此過程中,實驗組醫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共同努力、查閱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講和報告。
2評價
2.1病例分析測評
指定兩名帶教教師對兩組醫學生進行病例分析測試,并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評分項目有:主訴提煉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手法的規范性、準確性;輔助檢查的判讀;鑒別診斷及依據(至少3種);進一步應做哪些輔助檢查,目前的治療方案。
2.2病歷書寫測評
隨機抽查兩組醫學生的病歷、醫療文書,并按病歷質量評分標準進行評分。
2.3技能操作測評
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即:是否提前與家屬溝通,溝通技巧,操作的手法及無菌觀念,定位是否準確,操作后對患者的安排及操作器械的清理等。
2.4主客觀評價
對患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家屬對醫學生的總體評價;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醫學生對改良后帶教方法的評價。
2.5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u檢驗。
3結果
3.1兩組考評成績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醫學生各項考評成績更高,組間存在的差異明顯。
3.2實習結束后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結果比較
實習結束后對180名患兒家屬及醫護同事進行實習效果問卷調查,客觀評價結果上對照組與實驗組無明顯差異。實習結束后對兩組醫學生就實習效果主觀評價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組醫學生實習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表現為高分值區間選擇者較多,尤其在EBM等上有明顯區分。
4討論
4.1高校擴招后學生素質普遍下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差,很多醫學生由于茫然而隨波逐流,實習盲目而被動[1]。為此,我們把對醫學生的要求細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入科實習前培訓,制定具體培養目標,明確應掌握的內容,詳細列出實習工作要求,使醫學生心中有數。而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有助于醫患溝通能力、臨床能力及臨床思維的培養,能促使醫學生了解更多病種,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且改良的實習方法打破了以往集中實習的模式,患兒及其家屬不易產生抵觸情緒。醫學生在采集病史及體格檢查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不知道如何與患者家屬溝通,病史采集不全,由于患兒不合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體格檢查等[2-3]。經過主管醫師和帶教教師的具體指導,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技能逐漸提高。
4.2模擬醫學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由于模擬人及操作模塊采用了與人體近似的材料,與在患者身上操作很相似,所以學生興趣較濃,積極性較高,通過反復練習手法越來越熟練,無菌意識也逐步增強。模擬醫學的應用,使醫學生較早接觸臨床,增加了動手機會。我們鼓勵醫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兒科內容,全組人員共同努力,查閱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演講。最后發現,醫學生對專題疾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遠不是幾堂理論課所能比擬的,而且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他們能發現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EBM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醫學生掌握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醫學生科學治病的理念。
4.3調查結果顯示,客觀評價結果兩組無明顯差異,可能與問卷設計及“人情打分”有關,沒有統一的量化指標,因而測評結果較模糊,需要改進;在主觀評價結果中,實驗組醫學生的高分值區間選擇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尤其在EBM教育等方面。
【參考文獻】
[1]許莉.關于兒科臨床實習帶教問題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177-178.
[2]韋桂姬.規范帶教程序提高兒科臨床實習效果[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05)101-102.
[3]盧鶴云.提高兒科臨床帶教質量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
2012(10)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