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清菊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ICU內醫療護理技術要求高,風險大,易引起醫患糾紛等,因此加強ICU病人的護理安全管理尤為重要。目前國內的ICU基本為封閉式管理,家屬定時探視,除治療護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護理也由護士完成。ICU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病人的轉歸和治療效果。如何保證護理安全,發現風險隱患和降低護理風險系數是每個護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結合目前ICU護理中存在的護理安全問題,本文總結如下。
1.ICU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
1.1護理人力資源安排不合理
目前ICU護理人員數量與床位比例未達到衛生部“醫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資源缺乏,醫院ICU護士缺編嚴重。其次,護理模式轉變,醫療新項目不斷開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護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隱患也增加。
1.2業務技術因素
隨著新技術、新項目大量引進開發,護理工作中技術要求的內容日益增多。ICU搶救儀器設備多,個別護士不能熟練掌握呼吸機、除顫儀、監護儀等設備的操作,搶救病人時手忙腳亂,影響搶救。
1.3規章制度執行不嚴
ICU作為封閉式管理病區,沒有家屬或陪護的監督,若護士在工作中責任心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執行醫囑及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未能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將給病人帶來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責任心不強,巡視病人不及時,氣管插管脫出,補液外漏等等,均會給病人帶來致命的危險。
1.4醫源性因素
護理人員言語、行為不當或過失給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癱瘓臥床病人,護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膚破損或壓瘡等,導尿管不通暢未及時發現造成病人不適等。
1.5環境因素
ICU是醫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場所,侵入性檢查、治療、護理都是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科室,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能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極易引起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使院內感染率上升,嚴重影響醫療服務質量。
1.6管理因素
護理管理者是質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業務培訓不到位,質量監控不力等均影響護理安全的組織管理因素,不僅是發生糾紛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對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脅[2]。
2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合理安排人力資源[3]
有關資料顯示,ICU床護比應為1:3~3.5[4],國內多按床護比1:1~2來配置ICU護理人員。我院ICU床護比為1:1~1.5,更是低于國內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資源,以改善超負荷工作狀態,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成為管理者的頭等大事。我科護士長是根據病人數隨時進行彈性排班,并根據不同時間段護理工作量的變化,動態安排人力。有搶救病人時加強人力,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并從多渠道解決護士的超負荷工作。
2.2加強ICU護士的上崗培訓制度
ICU護理工作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服務性工作,因此要求護士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精湛的監護急救技術,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敏銳的觀察和應變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識[5]。醫院應選擇高學歷的年輕護士,經過內外科、心電圖室輪轉學習或院外進修學習后再進入ICU。進入ICU后再由高年資護士帶教一段時間使其充分融入ICU環境中熟練掌握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后才能單獨上班,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性。
2.3加強護士的責任心教育
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三查七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和無菌操作規程,使各項護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各項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斷提高病人的滿意度,保證安全護理工作落到實處。
2.4定期進行護理質量檢查和安全教育
針對工作中易發生護理缺陷環節進行分析討論,對易發生差錯的人要嚴格要求,強化教育。
2.5控制院內感染
要求醫護人員在接觸病人前后、診療操作前后均應洗手,嚴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雙手,這是保證控制院內感染的關鍵。每日進行空氣消毒,每月進行空氣培養,嚴格管控好ICU空氣質量。
總之,在護理工作中,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項制度,嚴把護理質量關,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轉變服務觀念,善于發現潛在問題,切實做到“以病人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發生率,減少和避免護理不安全因素的發生。護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護理人員必須加強預見性安全護理意識,正確評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史自強、馬永祥、胡浩波等.醫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38.
[2][6]左月燃.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認識和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1~192.
[3]閻成美、翁廬英、李妮.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管理對象[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47.
[4]周秀華.急救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
[5]楊蔚.淺談現代ICU護士素質和能力[J],國防護理學雜志,2006,25(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