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海祥
【摘要】目的:探討并分析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L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治療惡性血液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1月~ 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的60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自體HSCT(Auto-HscT)30例,異基因HSCT(A1lo-HSCT)30例。移植預處理方案包括:25例TBI+Cy、17例改良Bucy、12例MACC方案。結果:60例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均獲成功,兩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重建中位時間分別為是11.2天(+9-+13天)、14.5天(+10-+18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時間分別為15.7天(+9-+25天)、18.3天(+12-+30天)。病人移植期間均發生不同程度口腔潰瘍及胃腸道反應。其中發熱10例、消化道出血6例、藥物性肝損傷4例。術后隨訪3-23個月,Auto-HSCT復發7例(7/30),死亡7例((7/30);Allo-HSCT尚無復發及死亡病例。結論:Allo-HSCT是目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最有效的方法,Auto-HSCT復發率高。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移植;惡性血液病;自體和異基因
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指預處理后將各種來源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入患者體內,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它主要包括同基因、異基因HSCT(allogeneicHSCT,Allo-HSCT)和自體HSCT(ahtologous HSCT,Auto-HSCT)[1]。近年來,隨著血液學及相關領域基礎和臨床研究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預處理技術、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移植相關合并癥的處理水平日漸提高,造血于細胞移植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1-2]。本文選取2013年1月~ 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的60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不同移植方式進行療效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 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的60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5~53歲(平均36.3歲)。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4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6例。全部病例均經骨髓細胞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或病理學確診。
1.2 移植方式
30例接受自體HSCT包括:ALL8例、AML6例、CML7例、NHL7例。30例接受異體HSCT包括:ALL18例、AML5例、CML7例。
1.3 預處理方案
ALL和NHL均接受含全身放療TBI+環磷酰胺(Cy)方案,14例AML中10例接受TBI+Cy、2例改良Bucy、2例MACC方案,13例CML患者中9例接受TBI+Cy、3例改良Bucy、1例MACC方案[2]。
1.4 支持治療和并發癥防治
所有患者移植期間均住無菌層流病房,常規鎖骨下靜脈置管或經外周中央靜脈置管(PICC)給予胃腸外營養,予以抗生素清潔腸管及氟康唑預防真菌感染。移植后+3天開始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250~300)mg/d、皮下注射,至白細胞>1.0×109/1時停用。其他支持治療包括水化與堿化尿液、成分輸血等。
1.5 移植后治療
2例二次移植患者、1例粒細胞肉瘤患者移植后無維持治療;AML-M3患者采用全反式維甲酸、亞砷酸維持治療;其他急性白血病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采用不同周期和強度化療進行維持治療[3]。
1.6 移植后隨訪和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均長期隨訪。采用SPSS14.0進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相互比較使用Log-rank檢驗,P值均為雙尾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的時間起點判定,移植組中l例復發ANLL-M3,患者以判定其CR2時為起點,其余患者以判定其CR1時為起點。
2 結果
2.1 造血重建
60例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均獲成功,兩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重建中位時間分別為是11.2天(+9-+13天)、14.5天(+10-+18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時間分別為15.7天(+9-+25天)、18.3天(+12-+30天)。
2.2 移植相關并發癥
病人移植期間均發生不同程度口腔潰瘍及胃腸道反應。其中發熱10例、消化道出血6例、藥物性肝損傷4例。術后隨訪3-23個月,Auto-HSCT復發7例(7/30),死亡7例((7/30);Allo-HSCT尚無復發及死亡病例。
2.3 移植后長期生存與復發
在ALL和AML病人中自體移植低于異體移植,復發率自體移植高于異體移植。但在非M3AML自體與異體移植5年無病生存率相比較統計學未見差異,但不能排除增大樣本量后有差異性,復發率自體高于異體移植。
3 討論
HSCT是當今治療白血病和某些實體瘤的最主要和最有效手段[4]。自體與異體HSCT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相比較,前者具有移植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點和復發較高的缺點,后者移植后腫瘤復發率相對較低,但不足是移植相關并發癥與致死率高,同時受供體來源和年齡等因素限制。本組統計我院60例白血病和淋巴瘤HSCT后情況結果表明異體HSCT治療白血病的無病長生存明顯高于自體HSCT,復發率低于自體HSCT,同時具有高移植相關死亡率。
移植過程安全,相關死亡率低是AHSCT療效好的主要原因。本組資料顯示,約80%的患者出現發熱,其次為口腔潰瘍(33%)和一過性肝功能損害(33%),經積極處理均好轉,未出現出血性膀胱炎、肝靜脈阻塞病、間質性肺炎等嚴重并發癥,無移植相關死亡。發熱的原因多為細菌感染,及時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同時留取標本進行培養,再根據藥敏選擇有效抗生素是感染控制的關鍵。在預處理時,注意強迫水化、堿化尿液、利尿以及Mesna的使用對于出血性膀胱炎的預防有重要意義。同時臟器功能的保護,及時的血小板、紅細胞的支持療法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社會大眾對造血干細胞移植認識的提高,造血干細胞庫的建立,無關供者和HLA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惡性血液病患者將能得到根治。而且隨著造血干細胞移植應用領域的擴展,許多重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實體瘤患者也將得到有效的治療。目前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選擇供者、選擇不同來源供者的手術時機和移植方式、移植后如何維持治療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迎接真正意義上個性化移植方案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李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研究[D]. 青島大學, 2006.
[2]劉啟發, 張鈺, 魏永強,等. 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療效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 2004, 31(6):356-358.
[3]冀冰心,蘇力,劉聰艷,等.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療效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8, 29(2):142-145.
[4]孫海英, 李振宇, 徐開林,等.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臨床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 2006, 15(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