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紅 許偉

【摘要】目的:探討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與對策。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血常規結果誤差案例50例,分析其產生結果誤差的原因與比例,研究對應的應對措施。結果:50例患者中,生理因素中8%,儀器因素4%,試劑因素4%,人為因素84%;其中人為因素中,標本采集部位不當為22%,采血量不規范為18%,保存不規范為18%,送檢不及時為36%。結論:在血常規檢驗中需要從血液采集、保存、送檢到檢驗各環節做嚴格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證檢驗結果的標準性,需要針對影響因素做對應的細節管理。
【關鍵詞】血常規檢驗;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對策
血常規為臨床診斷治療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但是由于檢驗工作各環節的不規范與不嚴謹,容易導致血常規檢驗在血液采集、樣本保存、運送與檢驗各環節存在多種結果影響性因素,同時患者自身身體狀態也是導致檢驗結果誤差的原因,因此要充分掌握相關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做好對應的管理來提升檢驗標準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血常規結果誤差案例50例,年齡范圍為16歲至78歲,平均年齡為(46.5±3.1)歲;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為21例,高中19例,大學者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集的血液樣本均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抗凝劑選擇乙二胺四乙酸,藥物濃度為1.5mg/ml,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審核,觀察影響結果的影響性因素。
2 結果
50例患者中,生理因素中8%,儀器因素4%,試劑因素4%,人為因素84%;其中人為因素中,標本采集部位不當為22%,采血量不規范為18%,保存不規范為18%,送檢不及時為36%。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3 討論
在影響因素中主要集中在生理因素、儀器因素、試劑因素與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比例最高,同時人為因素中又可以分為標本采集部位、采血量、保存與送檢各環節的不規范所致,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3.1 生理因素
血常規檢驗中細胞形態的完整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在檢驗過程中,由于生理條件的影響,導致血細胞產生一定異常波動。而患者自身的年齡、性別、藥物使用以及具體活動情況都會導致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偏差。而為了保證檢驗結果趨于準確性,因此要保持生理條件各方面的標準性。在采血前要避免經血劇烈活動,采血部位上需要以靜脈血采集為標準,同時采集時不能選擇患者藥物輸液側,應該避開藥物影響性,選擇藥物注射的對側血液采集。一般采集在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避免飲食對血液情況的影響。
3.2 試劑因素
在血常規檢驗中需要做好抗凝處理,抗凝劑與血液樣本的比例要做規范控制。與其他抗凝劑相比,乙二胺四乙酸鹽屬于臨床常用抗凝劑,對血液樣本的影響性小。但是在實際的使用中,需要做好抗凝劑使用比例,如果比例過低則會導致標本產生凝血塊,進而導致血液分析儀阻塞,從而導致結果誤差;如果比例較高,則會導致血小板與中性粒細胞腫脹、崩解等,進而導致結果偏差。因此,要做好比例嚴格控制,保持好采血量的嚴格控制。
3.3 儀器因素
所有血常規檢驗需要儀器檢驗完成,因此儀器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在分析儀的參數設置上要保證準確性,定期要對分析儀做校準,同時校準時間間隔應該控制在半年時間內。如果缺乏配套的校準實驗室與相關條件,需要通過二級標準分析儀或者在規范操作下運用新鮮血液做有效校準處理。如果存在多臺分析儀,需要保持在統一的校準平臺上做校準操作,這樣可以進行結果一致性情況分析,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4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貫穿整個血液從采集到檢驗各環節中。例如要對采血部位做有效觀察,是否存在潰瘍、水腫與炎癥等情況,確保采血區域皮膚完整性,選擇相對較粗的血管,讓針頭和注射器確保緊密連接,避免空氣滲入而產溶血,同時保證穿刺定位準確性,控制好抗凝劑與血液之間比例。做好血液的保存,控制好保存時間,及時送檢,避免血液存放時間過程,對于需要長時間存放的血液需要做好冷藏處理。血液運送中避免震蕩。檢驗工作中要保證環境的清潔,避免污染物的滲入。對于靜脈血標本需啊喲在采集后5min至30min內做及時的室溫檢測,避免過程時間的保存,從而保證檢測結果。如果不需要做白細胞與血小板情況的準確值,可以在2至8℃的保存條件下存放24h,如果需要進行EDTA抗凝末梢血檢驗,需要在15min后做檢測,該時間段內血小板會存在暫時的聚集,進而避免血小板計數假性的降低,影響血小板相關指標的準確性,甚至會導致紅細胞計數提升。在采血完成后,血液從注射器注入到試管中時,需要立刻將針頭拔除,快速做抗凝劑注入并進行一定來回均勻搖動,讓抗凝劑與血液充分融合,避免用力搖晃而導致血細胞受損引發溶血。在進行末梢血采集時,要做好規范流程操作,將第一滴血清除不用,進行第二滴血采集。
總體而言,需要在血常規檢驗各環節做好患者方、護理人員與檢驗人員各項操作管理,針對可能引發結果偏差的原因做有效的知識宣教,提升操作人員的嚴格遵守,意識到操作規范性對檢驗結果的重要性,避免操作不當,尤其是人為因素的操作失誤引發的檢驗結果偏差。具體情況上需要做好規范學習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做好工作考核,提升科室人員責任制,提升操作工作的謹慎態度。讓工作人員從工作態度與工作技能上不斷提升,達到規范標準。減少臨床治療診斷的失誤率,保證治療的規范進行,減少患者投訴率。
【參考文獻】
[1]何巧蓮,陳娟.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1):153-153,158.
[2]王國美.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
2014,34(2):240-241.
[3]許健.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J].中
國醫藥指南,2014,(3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