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槿
193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生物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因為他發現了“ABO血型系統”。這一發現大大提高了輸血的成功率,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應該被歷史記住、被眾人感激的不僅僅是蘭德斯泰納,還應該有那些做出過貢獻的醫生和為此付出生命的病人。
以血為藥,古已有之。據記載,在埃及等地,血被作為麻風的特效藥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而羅馬人則自古就相信喝人血可以治療癲癇癥。我國這樣的事也不少,比如唐《本草拾遺》就有記載,“人血饅頭”是治療肺癆的良藥。當然,那時還沒有輸血這回事,差不多到16世紀,人類才開始試驗輸血。
輸羊血的丹尼斯
西方醫學史上,最先以輸血救人的是法國國王的御用醫生詹恩·丹尼斯。他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以治療人類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疾病。1667年6月15日,丹尼斯以銀質細管將羊動脈與人體靜脈相連,將羊血輸給了一個15歲的男孩。這個小男孩居然奇跡般地活了!年代已遠,這個小男孩究竟是怎么活了下來的已無法探究,但是根據這些年關于血型的研究進展,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一二的。
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只小羊的血型剛好和小男孩的血型相同。早前有研究人員發現,歐洲盤羊的血液也有B型和AB型之分,所以這個小男孩是有可能撞上一只和他血型一樣的小羊的。不過瞎貓撞上死耗子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小男孩沒死更可能是因為輸入的羊血量較少,沒有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才保住了小命。
雖然不知道小男孩究竟是怎么活下來的,但是丹尼斯還是備受鼓舞,又緊鑼密鼓地進行了好幾次實驗,結果還都歪打正著地成功了。不過運氣總有用完的時候,于是他遇到了安托萬·莫里。莫里患有癲癇,某次病發離家,流落巴黎街頭時,被丹尼斯帶回家中診治。第一次輸血后,莫里的病情確實有所好轉。許是丹尼斯想要趁熱打鐵,一舉將其治好,所以又給他輸了次血,結果莫里卻開始發燒、腹痛、尿血。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典型的排斥反應,若處理得當,或還有救。可是當時的丹尼斯不知道呀,救人心切的丹尼斯給莫里進行了第三次輸血,卻不想這次輸血直接把莫里送去了天堂。
同時期也有其他人進行類似的實驗,不過都是活的人少,死的人多,輸血療法才剛剛冒出小芽就已是聲名狼藉。后來,莫里的妻子狀告丹尼斯殺人罪,法國議會為此特別制定法律:不準再進行輸血治療!這一法令直接將輸血療法打入了冷宮,其后的一個半世紀里都鮮有人敢涉足。
發現“人類只能輸人血”的
布倫德爾
不過總有膽子壯的,比如19世紀早期的英國一位叫詹姆斯·布倫德爾的醫生,在見過太多孕婦因在分娩時失血過多而香消玉殞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決定重拾丹尼斯未竟的工作。布倫德爾認為,之前輸血的失敗之處在于輸的是動物的血液。他覺得不同物種的血液是非常不同的,所以醫生不應該在不同物種間進行輸血,人類患病應該輸人血才對!
想通這一點之后,布倫德爾開始著手嘗試,他設計了一套由漏斗、注射器和試管組成的簡易輸血裝置,能把血液從獻血者體內直接輸入到患者體內。雖然在狗身上有成功的經驗,但有無數失敗的案例在前,布倫德爾不敢任性妄為,只是在生命垂危、藥石無救的病人身上進行嘗試。他給這位病人靜脈注射了14盎司(約400克)的血液。輸血之后,病人告訴布倫德爾他感覺好多了。但這還是沒能攔住死神的腳步,兩天后,這位病人便離世了。
雖如是,布倫德爾依然沒有放棄,他堅信輸血之法是可行的,必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于是,之后的幾年中,他前前后后給10位垂死的病人輸血,成功從死神手里搶回了4人。這個概率已經算高的了,超過了瞎貓撞死耗子的概率。
布倫德爾認識到了人類只能輸人類的血,但卻沒能發現人類的血液也不總是一樣的。那4位被他救活的病人當真命大,因為布倫德爾并不清楚他們是怎么被救活的,而那些沒被救活的則就很冤了,因為估計他更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死的。
發現血型的蘭德斯泰納
直到差不多100年后,人類有不同的血型才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員卡爾·蘭德斯泰納認識到。
其實在蘭德斯泰納之前,已經有人發現,輸血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產生了血塊。這些研究者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合在同一試管中,發現有時候血細胞會黏合在一起。但這些血液多取自病患,所以他們誤以為這些血塊是某種病癥,不值得深究。而蘭德斯泰納比他們好奇了一點點,深究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便發現了人類血型之差異,將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收入囊中,更是救億萬人于生命垂危之際。
蘭德斯泰納發現正常人的血液也會出現凝集現象,于是他開始到處收集血液凝集的模式,實驗室的同仁們都沒能逃過他的“魔爪”,被抽了血。他很聰明,想到了將血液中的細胞和血漿分離,然后將一個人的血漿與另一個人的血細胞混合。
蘭德斯泰納發現只有當他把某些人的血細胞和血漿混合到一起時,血液才會凝集成塊。通過測試,他將這些被測試的人分成了三組,名之以A、B、C,后改C組為O。而幾年之后,他的學生發現了另外一種組合,也就是AB型。如此ABO血型系統初現端倪。
在實驗過程中,蘭德斯泰納還發現一些規律,那就是:這4組組內人員的血細胞和血漿混合后,血液不發生變化,仍呈液體狀態;但組間混合,比如將A組的血漿和B組的血細胞混合或將B組的血漿和A組的血細胞混合,血液就出現凝塊。不過,O組血液的表現卻不相同:當蘭德斯泰納將A組或B組的血細胞和O組的血漿混在一起時,紅細胞會凝結成塊;但當他將O組的血細胞加入A型或B型血的血漿時,卻不會出現任何凝塊。
蘭德斯泰納雖然發現了血型,也發現了血型的這些規律,卻沒能最終弄清楚什么是血型,也沒找到這些規律背后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語,用來形容當時的蘭德斯泰納再合適不過了。
由于蘭德斯泰納的貢獻,之后關于血型的研究飛速進行,科學家們很快便解開了血型之謎。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血型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血紅細胞上的血型抗原不同。比如,ABO血型系統就有A、B抗原兩種血型抗原,若只存在A抗原的紅細胞便為A型血,若只存在B抗原的紅細胞便為B型血,二者皆有便為AB型血,二者皆無則為O型血。
除了ABO血型外,人類還有許多其他的血型系統,比如常被人提到的Rh血型。目前被接受和認可的血型系統已多達33種,血型抗原更是超過了600種。
編輯/佟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