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立足實際,認真分析了我市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條件,自我加壓,制定了《合肥市農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確定“一年脫貧攻堅、四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目標,即實現2016年現行標準下的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在安徽省率先實現整市整體脫貧。根據《合肥市農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到2016年末,合肥市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的21.5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力爭達到5萬元以上。
關鍵詞:合肥市;財政;脫貧建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立足實際,認真分析了我市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條件,自我加壓,制定了《合肥市農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確定“一年脫貧攻堅、四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目標,即實現2016年現行標準下的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在安徽省率先實現整市整體脫貧。
一、合肥市貧困人口狀況及脫貧攻堅任務要求
(一)貧困人口狀況。截至2014年,合肥市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21.56萬人,重點貧困村112個。貧困人口的主要結構,從致貧原因看,因病、因殘、缺勞力、因學、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技術、缺資金、因災、其他的比例分別為59%、18%、10%,2%、2%、1%、1%、1%和6%。
(二)脫貧攻堅任務
1.脫貧標準。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按2010年不變價是2300元,安徽省執行國家脫貧標準。貧困戶脫貧,按照本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現價作為減少貧困人口的指標依據,具體包括四項核查內容、十項核查指標(包括人均純收入、有無幫扶聯系人、脫貧程序是否規范、脫貧標準是否達到等)。貧困村脫貧,以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為標準。具體應達到“五通”、“五有”標準。“五通”即通路、通電、通網絡、通廣播電視和通安全飲水。“五有”即有為民服務中心、有文化活動場所、有村級衛生室、本村或就近有學校、有便民超市。此外,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2.脫貧目標任務。根據《合肥市農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到2016年,合肥市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的21.5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力爭達到5萬元以上。
2017—2020年,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一定時期內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對已經出列的貧困村,原有的扶貧政策保持不變,確保脫貧農戶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出列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二、合肥市脫貧攻堅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合肥市現行扶貧開發機制是以國家政策支持為支撐、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為主導、社會各界幫扶為依托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其主要特征是“輸血式”、“粗放式”、“被動式”、“分散式”扶貧,與“造血式”、“精準式”、“參與式”、“整體式”扶貧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存在的薄弱環節主要有:第一,精準扶貧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第二,扶貧開發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第三,扶貧政策合力還沒有形成。扶貧同農村低保、新農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救助等政策尚未做到無縫銜接。第四,貧困人口主觀能動性還有待提高。第五,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財政扶貧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項目實施和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制度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二是項目實施不規范。三是部分項目進展緩慢。四是項目審核驗收不規范。資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資金撥付進度緩慢。二是資金撥付使用不規范。三是資金結存未及時安排使用和清理收回。
三、合肥市脫貧攻堅的路徑選擇
脫貧攻堅要取得實效,核心就是“六個精準”,即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重點要圍繞四個關鍵問題做文章:
(一)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提高精準扶貧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分類機制,區分因病、因殘、因災、因學和缺技術、缺項目、缺勞力等不同致貧原因,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二)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壓實結對幫扶責任。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健全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幫扶到戶、責任到人“雙包雙到”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定點幫扶制度,實現貧困村單位包村幫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干部包戶幫扶全覆蓋。
(三)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著力推進八大舉措。
1.興業就業創業脫貧。把產業扶貧列入合肥市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體系,統籌使用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和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光伏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鄉村旅游業,通過興業實現脫貧。大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支持有創業需求和創業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創業實現脫貧。
2.推進資產收益脫貧。大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貧困村通過集體農業資源發包、“四荒”地資源開發、開展農業綜合服務等形式,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積累。
3.加強教育科技扶貧。扶貧先扶智。加強教育扶貧,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青壯勞動力,通過提升受教育程度和就業能力實現脫貧。加強科技扶貧和貧困戶技能培訓,力爭貧困戶勞動力都能掌握1—2項實用技術,提高貧困戶勞動力致富技能。
4.實行社保兜底脫貧。提高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保障水平,從2016年起全市農村低保標準市定指導線和農村五保供養補助標準提高到國家扶貧標準以上,逐步縮小城鄉低保和五保補助標準的差距。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5.開展醫療保險(救助)脫貧。探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重大疾病保險救助體系。切實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貧困村道路、水利、電力、信息設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改造,切實改善貧困村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7.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對在貧困村發展一定規模基地和帶動一定數量貧困戶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貸款貼息政策。大力支持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評級授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內、3年以下免抵押免擔保扶貧小額貸款,財政按基礎利率貼息。
8.動員社會力量扶貧。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廣泛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形成全社會關注扶貧、參與扶貧、支持扶貧、合力攻堅的濃厚氛圍。
(四)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加快建立反映客觀實際的貧困戶、貧困村退出機制,努力做到精準脫貧。
四、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建議
支持脫貧攻堅、改善民生,是公共財政的應有之義。財政部門要切實履行財政職能,加大對脫貧攻堅的投入力度,著力做到資金投向精準、扶貧內容精準和扶貧目標精準。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新財政投入機制,確保扶貧投入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將扶貧投入作為第一需求予以保障,增加專項資金規模,調整財政存量資金結構,優先用于脫貧攻堅,確保各級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同時,建立市、縣兩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脫貧攻堅投入。
(二)加大統籌整合力度,推進扶貧資金、項目、政策和資源整合。建立財政扶貧資金清單,對財政扶貧項目資金安排、撥付和使用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及時跟蹤督促脫貧項目及資金發揮效益。發揮財政政策統籌、資金聚合作用,大力推進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整合。同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從創新財政扶貧資金分配機制、創新資產收益脫貧機制和創新脫貧風險防范機制等方面,構建扶貧資金精準導向機制。
(三)加快財政扶貧資金制度建設,嚴格資金監管,提高資金績效。按照“資金使用到哪里、制度就跟進到哪里”、“扶一個、脫一個,脫一個、退一個”的精準扶貧要求,建立健全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加強財政扶貧資金公告公示、建立扶貧資金監管長效機制、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機制,加大財政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力度,及時發現扶貧資金撥付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將問題遏制在苗頭階段,確保扶貧資金安全的同時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四)落實“三線合一”,積極發揮社保兜底支持脫貧攻堅。按照率先全面脫貧的要求,提高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保障水平,將農村低保標準市定指導線和農村五保供養補助標準提高到國家扶貧標準以上,并將兩項資金納入部門預算足額予以保障。
(五)加大財政扶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的通曉率和關注率。緊緊圍繞201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整市整體脫貧的目標,聚焦“六個精準”,堅持點面結合,通過財政動態、信息專報等多種形式,加大財政扶貧政策宣傳,展現我市各級財政部門的具體做法,生動報道各地各部門脫貧成效、實踐經驗和先進典型,著力營造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輿論氛圍。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財政局農業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