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 劉志梅 鄧麗云
他出身名門,深受父親高劍父先生的影響
又師從楊善深先生,習得嶺南畫派精髓
生有涯而知無涯,藝術的天地亦無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他善於明察秋毫
曾遊遍各地名勝,從所到之處搜尋素材
書畫同源,他亦寫得一手好書法
雖年已八旬,仍筆耕不輟
他以澹泊名利的心性,躬耕於書畫之間
暢享藝術之樂趣,亦傳承藝術之魅力
深受父親影響,開啟藝術生涯
高勵節先生走上藝術的道路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他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其父親就是素有“嶺南三傑”之一美譽、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先生。其祖父、叔叔高奇峰也都是畫壇名家。從小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他對畫畫的興趣日漸深厚。
又畏、又敬,這是父親高劍父在他心中的形象。
他在家中排行第三,與父親年歲相差較大,“父親很嚴肅,常常是不茍言笑的。”這就是他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所以即便對繪畫方面有什麼疑問也不敢上前詢問。另外,在那個特殊的烽火歲月里,高劍父堅持藝術革新的同時,加入了革命的隊伍,“一年到頭都見不到父親幾次,溝通自然也比較少。”因此,對父親不由衷地有種畏懼感。
然而,父親又讓他無比尊重和崇敬。抗戰以前,高劍父在廣州設立“春睡畫院”,培養了不少美術人才。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革新中國畫,曾兩次東渡到日本深造,接受西方藝術的滋養,繼而融入到傳統中國畫里,形成一股新的風潮。沒能直接跟父親學畫,是心中的一大憾事,但他直言說:“父親雖然不大怎麼說話,他對藝術的追求,對革命的堅定,讓人肅然起敬,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他踏上了藝術之路。
高勵節先生祖籍廣東番禺,一歲多由於避難就跟父母移居到澳門生活,在澳門讀書長大。中學畢業後考入了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系,一度擱置了畫筆。學成後回到香港任教於一所學校並擔任校長,“當時的學校分為上午部和下午部,我是上午部的校長,下午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他便重拾起畫筆,跟隨楊善深老師學畫。楊老師是嶺南畫派的優秀代表之一,也是高劍父先生的好友。五年多的學藝時光里,得楊老師的悉心指導,他在繪畫方面的技藝日臻純熟。
師法自然,在書畫間暢享藝術天地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又高於生活,生活是藝術最好的老師。每一幅作品都是畫家通過對生活的捕捉,融於內心的體會,再傾注於筆端。
楊善深老師教學不拘泥於技法,而是循循善誘,經常教導高勵節先生要細心觀察一景一物:“要細心觀察,觀察很重要!”曾經有一次,師徒二人去黃山寫生,走得累了便停在路旁休息,楊老師故意引導他:“你看看腳下的草有沒有兩棵一樣的?”他饒有興致地認真察看後說:“沒有。”老師接著問:“那你再看看這草的葉子是從什麼部位長出來的?”幾十年過去了,這件小事一直讓他記憶猶新。也就是這件事,讓他明白,一個優秀的畫家一定要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要善於把握好每一個細節。而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縱觀古往今來的畫壇名家,無一不善以自然為師。
正是源於平日里愛細心觀察的習慣,他的畫題材豐富,人物肖像、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無不靈動自然,栩栩如生。他尤善畫猛獸,例如老鷹、獅子、老虎等,他非常崇敬日本名家竹內棲鳳,竹內棲鳳也以畫飛禽走獸著名。他介紹說,畫猛獸的關鍵在於神態,特別是眼睛,處理不當便失去了其神韻。他有自己的方法——師法自然。
那時候他在番禺,恰逢野生動物園開業前夕,高勵節先生有幸受邀提前參觀。進去時坐的是飼養員送餐的車,一進去動物們以為開餐了都圍攏了過來。他當然不會放過這近距離觀察的機會,從這次經歷開始,他愛上了這些兇猛但也可愛的動物。
通過長久的細心觀察,他分享經驗說:“每種動物的生活習性都不同,比如老虎吃飽了喜歡在水里泡著;而獅子吃飽了則喜歡到樹蔭下休息;黑豹最為兇殘,即使吃飽了也喜歡獵殺其他動物。所以畫動物絕對不是憑空想象,否則不合常識。”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介紹說,動物也不例外,瞳孔的變化能反應出動物的心理。要想畫好,最重要的是多寫生。“先描形再描神,通過觀察慢慢描摹,我剛開始畫的時候也很不理想,熟能生巧,畫多了就越來越好了。”
高勵節先生也酷愛書法,鋪一張宣紙,墨香在筆尖縈繞,筆走龍蛇間,一幅作品便呈現於眼前。隸書古樸,楷書端莊,行書流暢,草書飄逸,無論哪一種都是視覺的享受。他尤愛草書,有空的時候就會臨帖,“古代流傳下來的作品,畫作以山水傳世,書法則以草書最盛。”他愛書法,愛它的變化多端,愛它靈活生動。一幅作品甚至每個字也是充滿變化的,就像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二十個“之”字每個都不相同,這也許就是書法的魅力。
俗話說“書畫同源”,書畫本是一家,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中國畫本身又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如何欣賞一幅書畫作品,他介紹口訣說:“疏密最善,濃淡大小。應該要有梯段的變化。書法最怕俗,難得寫出自己的特色。”書畫都是視覺的藝術,作品好不好,一眼過處就有了初步的判斷。
躬耕於書畫的天地,高勵節先生舉辦過多次畫展,反響熱烈。如今年已八旬的他依然畫筆不輟,暢享藝術的樂趣。他亦計劃再舉辦一次個展,與觀眾分享成果。
澹泊以明志,傳承藝術的魅力
出生、求學、工作,於人生的不同階段,高勵節先生曾輾轉在澳門、臺灣、香港,對每個地區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凝聚成一顆赤子之心。從事教育一生,他培育了滿園桃李,他亦十分關心當代年輕人的教育問題。
年輕人喜歡嘗試新事物,渴望表現自己,急於求成則會導致不能腳踏實地,往往缺乏毅力,他勸諫年輕人說:“一定不能怕失敗,失敗在所難免,關鍵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只要堅持去做一件事,總是會有收穫的,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終將一事無成。”
人們都知道學校教育重要,他強調說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人與孩子的接觸是時刻的。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了,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的歷練,因此對年輕人的教育一定要多加引導。
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他從來不為名利所動,而是純粹的熱愛。1982年,高勵節先生和母親毫不猶豫地將父親高劍父的房產和部分畫作無償捐贈給廣州市人民政府,為建設嶺南畫派紀念地場館作出重要貢獻,並受廣州市人民政府頒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他被任命為高劍父紀念館榮譽館長。
要收藏保護好一幅畫不簡單,從陳列室、保管員到室內的濕度、溫度、光線,需要花費很多功夫。他坦言,自己有一個心愿,希望在百年之前為自己的幾百幅作品找一個歸宿,“如果政府愿意收藏,我想都捐獻給政府。將來讓更多的人欣賞到自己的作品,也算為藝術領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書畫能帶給人視覺的享受,亦能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走入藝術的世界,仿佛步入無人之境,心也完全沉靜下來。藝術家長壽的人也不在少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心態的修養。高勵節先生曾動過八次手術,依然保持著開朗豁達的心態,精神矍鑠,這大抵也與其長期和藝術打交道有關吧。總之,藝術的魅力是無限的,關鍵要有一顆藝術的心。他希望將之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