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這是一場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了能讓孩子上重點小學,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所謂學區房也因就近入學的規定而貴得驚人。
在很多國家,“學區房”往往是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優質教育的通行證。臨近重點學校的房產,不僅具有較高的升值潛力,其抗風險能力也較強。但是,德國的父母卻不大會為“學區房”買單,這是為什么?
不存在“重點小學”的概念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國家的家長形成了“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擇校線路圖,從小學開始“千軍萬馬”就在擠重點學校的“獨木橋”上。而在德國,學制4年的小學是不存在“重點”這一概念的。德國人在為孩子選擇小學時,多數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很少出現跨區擇校現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學教育水平比較均衡。
在德國,教育事業屬各聯邦州的管轄范圍,因此各州的學校體制和規定都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聯邦州,公立小學都實行分片區就近招生的原則。這樣的規定可以避免出現某些學校人滿為患、另一些學校招生不足的問題,合理利用資源,同時方便家長接送。大一點的孩子自己上學放學也不用跑遠路。即便是在可以自由擇校的北威州、漢堡等地,家長們也不一定能把孩子送到自己眼中“理想”的小學。如果某個學校報名的人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則招生并佐以擇優錄取或抽簽等辦法。
如果家長對指定學校不滿意怎么辦?首先,家長可以向政府提出異議,陳述理由,力求達成妥協。如果不行,還可以到行政法院打官司。再有一種選擇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但私立學校數量很少,家長還得掏腰包交學費。而德國的公立學校不收學費,政府還替學生繳納部分書本費。
學區房并未被哄搶抬價
據明斯特大學對大約1000個柏林家庭的調查,大多數家長們都很重視為孩子選擇小學。班級有多大、師資狀況如何、業余活動組織得怎么樣都是家長們考慮的因素,當然還有自己的“感覺”,比如有的家長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移民背景學生比例高的小學。
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也有著社會背景:為了應對勞動力的缺口,德國不得不放寬移民政策。大批土耳其、東歐國家的勞動力蜂擁而入;加之德國一直以寬容、和諧、注重人權的形象示人,因此收留了大量移民。這些移民大都留在工作機會相對較多的柏林、漢堡、法蘭克福等大城市,并在這些大城市中形成移民集中的區域。移民的孩子德語水平普遍偏低,家長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又忙于掙錢,無暇管理孩子的學業,孩子學習能力相對差。而在課堂上,老師為了保證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也能跟上,放慢了教學進度,使很多有能力的德國孩子受到了影響。因此,很多原本住在這個區的重視教育的家長紛紛搬家。
因為這樣,很多德國人,在換房子的時候,也把房子所處的區有“好小學”放在找房參考標準內。
但所謂“好小學”周邊的房價并沒因此被哄抬高。原因有二:
首先,為孩子入學搬家的家長相對還是少數。德國教育比較多元化,除了上大學外,還有很多不錯的選擇。德國大多數家長信奉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喜歡外語或哲學,那去做一個高級技工也不錯。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收入,在德國,藍領和白領差別并不大,技術工人甚至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德國的“報戶口”制度并不是必須以本人擁有產權的房子為參考。在德國,如果搬家換房,無論買的房還是租的房都要去市政廳“匯報”。從此你的稅費、罰款和各種各樣的通知單就會郵寄到這個地址,而孩子入學的學區也是以此為依據。簡言之,租來的房子也能報戶口作為上學憑證。因此,即便真的因為想讓孩子上個所謂的“好學校”而搬家,只需在此區域租個房即可。
總的來說,德國家長教育理念比較成熟,不會“一窩蜂”做同一件事,他們大多會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做選擇。
美國:租房寄宿也管用
美國的中小學校分為兩種,即公立和私立,而“學區房”的概念只是針對公立學校而言。美國公立學校采取學區管理方式,學生入學基本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在該學區范圍內居住并且擁有房產的所有權者。家長前往學區辦公室幫助小孩辦理入學登記時,提供水、電、瓦斯證明即可。
二是如果沒有在學區內置業,也可以通過租房的辦法來實現“就近入學”,只要注冊時攜帶租房合約及證明在該處居住的各種賬單即可。
三是如果安排小孩在該學區內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請該房屋擁有者作為小孩監護人,經過一定申請程序后辦理入學手續。
由于美國對“就近入學”的政策十分寬松,所以轉學手續也較為簡單,居民們只要得到兩個學區的準許,一般就可以實現跨學區就讀。如果轉學是因為孩子成績或學習上的問題,原校輔導老師需提供相應證明。如果是出自家長意愿,則需家長陳述轉學理由。
英國:好區域未必是學區房
在英國,一些所謂的好區域的房產未必是重點“學區房”。英國政府要求每一個開發商的樓盤必須有一部分是廉租房,在很多好的街區也都有英國特色的經濟適用房。這樣一來,大部分學校都擁有不同背景的學生,也不會受到過度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大部分公立中學是綜合性學校,就是說錄取是按“就近原則”;一小部分好的公立中學是按照入學考試成績錄取的。這就是所謂的文法學校或者精英學校,一流的文法學校比很多私校還要好。如此一來,以考試錄取而非以學區錄取的話,英國“學區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
日本:教師兩年一輪換
日本的小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私立小學很少,學費不菲;日本絕大多數孩子都上公立小學,全日本公立小學的硬件設備基本相同,教師實行每兩年輪換流動制,這兩條保證了全民義務教育的公平性。
據一位日本教師說:“東京最中心區的學校和北海道最邊遠的小學硬件設備基本沒有差別,任何老師都有輪換到農村教學的機會,越是偏遠的地方晉升越快,所以大家都會更加努力。”
在日本,小學的入學選擇不是難題。日本的就近入學是以居住地政府登記的居住地址為依據來決定學區和學校的,即家搬到哪里,就可在哪里就近入學。因此,日本家長無須為高價的“學區房”而擔憂。
(摘自《解放日報》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