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珺
香港化妝品、名牌箱包和奶粉的價格優勢對內地消費者來說已經越來越微弱。然而,帶著“保費更便宜”“重疾種類多、賠付范圍廣”“收益更高”等標簽的香港保險成了內地消費者投資購買的新對象。業內人士提醒,赴港買保險存在兩地理賠標準可能存在差異、保單發生糾紛后維權成本較高等劣勢,以及匯率等風險。
4月22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稱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以及保險產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希望廣大消費者謹慎投保。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3月15日公布的數據,2015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保費高速增長,達到創紀錄的316億港元,占香港2015年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4.2%,相當于香港四分之一的保險被內地居民買走了。而這個數據在2010年僅為44億港元,占當年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7.5%。
香港友邦保險的高級經理許小姐向記者介紹:“我2011年入行以來,每年來香港投保的內地人數和投保數額都以約50%的比例逐年增長,2015年的內地投保人數更是呈井噴式增長,比2014年增長了150%,公司的驗證中心每天都有許多內地客戶排隊,而且許多客戶都是僅通過微信和郵箱交流,互相連面都沒見過就決定簽約了。”
“保費率低、保障范圍大,理賠寬松、分紅高且穩健等都是香港保險近年來受到內地客戶青睞的主要原因。”許小姐接著說道,重疾和醫療保險目前是內地客戶來香港購買的最熱門險種之一。許小姐分析,對內地居民來說,在香港進行醫療有語言相通、交通便利的優勢,同時可享受香港的醫療水平和醫生技術。加入香港醫療保險體系,還可免去香港公立醫院系統對內地求醫者收取高昂費用等方面的顧慮。
張先生去年底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了香港的重疾險,他告訴記者:“我對比了香港和內地兩款保額都為20萬元的重疾保險后發現,香港這款保險每年保費4000多元,可保障的重大疾病超過50種,早期重大疾病35種,兒童疾病4種,以及原位癌。而內地的重疾保險每年保費要將近8000元,只能保障36種重大疾病和8種早期重大疾病,不涵蓋兒童重大疾病。”
張先生認為,從保費上看,香港的明顯比內地低,回報卻高不少,而且保障范圍更廣。此外,香港醫療險設定理賠標準世界通用,不會抵消各地的單獨保險福利,包括內地的社保。而內地是補償型醫療險,也就是剔除社保賠付之后的補償。衡量之后,他最終選擇了香港的重疾保險。
當然,購買香港保險并不是毫無風險,由于投資模式、法律政策等方面和內地都有不同,內地居民“舍近求遠”赴港買保險,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認知風險的基礎上,不能盲目跟風。
國家外匯管理局于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內地居民在境外購買人壽險、投資分紅類保險進行了風險提醒。外匯局方面表示,境內居民到境外買保險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商務旅行留學等需要購買個人的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這屬于服務貿易類的交易,在外匯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許支持的;而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于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交易,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和法規,對這種保險類產品尚未明確允許,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這樣的交易存在風險。
購買香港保險還存在匯率風險,由于在香港購買保險理賠或給付時都是使用港幣,而港幣又直接與美元掛鉤,如果人民幣兌美元或港幣匯率發生變動,保額和返還金額都會發生變化,可能造成投保人收益縮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香港和內地的醫療判斷標準存在差異,購買香港重疾保險容易面臨理賠風險,一旦出現理賠糾紛,走法律途徑時,內地投保人就會十分被動,因為在香港打官司必須聘請律師,由香港法庭審理。香港律師收費高昂,即使內地投保人贏得官司也要支付一筆非常大的訴訟費用,如果最終理賠糾紛難以認定,則會造成賠付困難,甚至拿不到賠付款。
(摘自《閩南日報》2016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