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應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于6月25日晚上為深圳大學管理學院MBA師生作了題為“經濟學家的話有多少可信”的精彩講座。
講座中,宋清輝教授從多維度對經濟學家談論經濟、股市、樓市等問題背后的動機進行了剖析,并結合相關案例分析了經濟學家思想觀點不獨立的原因等。他指出,經濟學家應該為真理和大眾服務,不能只為利益集團代言。最后,宋清輝教授鼓勵有志于成為經濟學家的深圳大學師生,能夠為理想堅持。
講座結束后,宋清輝教授就經濟學相關問題與深圳大學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據悉,本次講座是深圳大學MBA大講堂第56講。此前,深圳大學副校長李鳳亮教授、原深圳大學校長章必功教授、第一財經日報原總編輯秦朔等都曾先后在此開設講座。
以下是講座內容摘要:
2016年5月20日,受韓國最大的媒體集團之邀,我在韓國首都首爾希爾頓酒店發表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及新興領域合作機會》的演講。包括韓國金融監督院(韓國金融監督院是韓國最高的金融監管機構,相當于中國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三會合一)院長有關人士、三星、現代、LG、SK等大型集團高管、重點金融機構高級人員等在韓國具有影響力的人士。
演講結束后,在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校一位金融學教授交流的過程中,她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中國到底還有沒有有良心的經濟學家(Economist),我說沒有。
因為有人多人可能會認為,經濟學家不就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一個職業,和醫生、藝術家等沒什么大的區別,結論是不必賦予這職業太多的社會含義。的確,經濟學家是一種職業,但這份職業要求具有一定的良心和良知,體現一種正義和公理,為國家和公眾仗義執言。試想,若經濟學家只想著為自己和所在的學校、公司和為既得利益者站臺,其實就等于出賣自己的良心。我之所以要講到這一點,是因為現在很多的經濟學家已經被資本所“綁架”,喪失了獨立性,影響經濟學家群體整體的形象。
據公開信息,經濟學家為上市公司等商業性質活動站臺屬于普遍現象,早在2011年的時候,光是在上市銀行當中,就有45位學者、專家型獨董和外部監事,從銀行領取報酬,有個別的超過100萬元。當時比較知名的有:民生銀行獨立董事的王松奇,從該行領取的稅前報酬總額為101.5萬元。王松奇當時對外披露擔任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
另外,還有市場熟知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他當時擔任興業銀行的獨董,從該行領取稅前報酬為30萬元。還有像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曾經擔任著交通銀行獨董,當時從該行領取稅前報酬25萬元。
2015年底的時候,教育部通報過一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亞湯谷良違規兼職取酬等問題,報露出高校獨立董事的突出問題,甚至有的高校專家學者還身兼5、6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被市場稱為最牛獨董稱謂。
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 《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規定“獨立董事原則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獨立董事,并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獨立董事的職責”。其實,證監會規定獨董不能兼任超過5家上市公司是有道理的,超過5家公司獨董根本無時間去履行獨董職責,其純粹是為了奔著獨董的年薪而去。
2016年5月30日,海油工程發布一份公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武祥申請辭去公司獨董職務。這是半年之內朱武祥辭去的第二個獨董職務,即便是這樣,朱武祥教授仍擔任5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獨立董事在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等方面應發揮作用,而不能成為有名無實的“花瓶”。
我認為,獨立董事之于上市公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獨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運營效率;二是獨董能以其專業知識及獨立的判斷,幫助公司管理層提高決策水平,利于上市公司的專業化運作和持續發展能力;三是獨董設立是制衡公司管理層傷害股東利益的一把尚方寶劍。通過行使獨董職權,制約大股東利用其控股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東的行為,從而間接保護中小股東的切身利益。
一般而言,國外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代表社會對公司進行監督的作用,國內不少上市公司獨董純粹是一種擺設。大部分是公司大股東出于人情邀請的,根本起不到監督上市公司的作用,因此被稱之為擺設的“花瓶”。
說到底,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應該只服務于真理,這是其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什么是真理?就經濟學而言,就是意在通過客觀公正地解讀經濟相關的現象以及規律,為公眾提供一種解決思想。經濟現象很繁雜,一般人則很難看清楚,需要經濟學家運用專業知識對經濟政策做出正確分析。當然,對某些經濟現象可能每個經濟學家的看法有所不同,存在爭議。有爭議再正常不過,我也非常贊成爭議,但有時候這種爭議卻變成了 “罵”,甚至是人身攻擊。
相較而言,經濟學家言論的影響力很大,但不能濫用這種影響力,應該更多地用這種影響力為中小企業和普通話的老百姓說話。現在有些經濟學家不但不能夠服務于他的對象,反而有的為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禍害的跡象。
經濟學家和其他的哲學家、歷史學家、人文學家相比差別較大。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經濟學家有可能會通過學術語言,表達一些對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有利的觀點,這種現象在經濟領域表現得較為突出和多發。特別是當經濟學家成為公眾人物的時候,所談論的內容如果跟他所服務的利益集團息息相關,而又沒有提前告知公眾利害關系等,殺傷力會非常大。
若能夠舉例來說,與經濟學家最為接近的我認為是律師,即個人利益和專業角色之間的重疊性較高。例如律師贏得一場官司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獲得不菲的利益。經濟學家在發表自己分析看法的時候,易受到利益的驅使,致使觀點具有較大的傾向性、隱蔽性,普通的公眾很難分辨的出來。
不少經濟學家都說自己服務社會,但實際上卻是在服務一些大的集團,為其出謀劃策,卻鮮有經濟學家從基層的民生問題出發做研究的。民生與企業和市場是相互交融的關系。今后,希望經濟學家通過自己權威的聲音來影響更多的企業家,使市場和企業都能夠朝著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