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入園、入學、初中、高中、大學……,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升學,都是家長心口永遠的焦慮;每逢暑假,就是孩子即將踏上新旅程的季節,也是家長忐忑不安的開始。
孩子能否順利地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家長首先要清楚自家孩子的狀態。他是外向還是內向?他平時最喜歡什么?他能專心地做一件事嗎?他的動手能力怎么樣?他喜歡到戶外去玩嗎?遇到困難時,他能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嗎?他有好朋友嗎?他去新學校參觀過嗎?此外,你和這個學校的老師接觸過嗎?你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嗎?當你試圖回答以上問題時,或許會發現,真正的準備,要靠日積月累,絕非臨時抱佛腳可以解決。

但是準備永遠沒有最充分,只有真正開始體驗了,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收獲。我這里就談談一年級孩子最常見的兩個困難,與各位家長商榷。
困難之一,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怎么辦?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事實。上海的語文教材一年級總體認字量要求是767個(據統計,1000個漢字能覆蓋約92%的成人書面資料)。盡管去年教材統一修改過,刪減了一些難字,但教學速度還是挺快的;此外,拼音一般在開學1個月內完成,基本每天都要學習1~2個拼音字母,還得學會把它們排列組合。如果你家娃的幼兒園是公立園,也就是基本不“搶跑”的幼兒園,從9月到11月跟不上是完全正常的。
說到搶跑,現在大家都搶得很兇。我鄰居家的孩子才3個月,已經在四處打聽哪里有早教班了。其實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樓梯實驗,就是讓一對同卵雙胞胎,一個46周學習爬樓梯,一個53周學習爬樓梯,結果呢,兩孩子都學會爬樓梯了,后學的還爬得更好,因為他學的時候運動和神經能力都更完全,所以事半功倍。
我兒子一年級時有個同學是從國外回來的,上海的英語教學一二年級都以聽力為主,所以對他太簡單了,永遠是優,但三年級寫作加上去之后,他的英語漸漸毫無優勢。Why?因為他已經養成了上課不聽的習慣。搶跑,的確會贏在一時,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娃能跑完馬拉松,對不對?
另外,如果孩子是大月份生的男孩子,家長的心態更要平和。研究證明,男生一般在語言發展能力上滯后同年齡女生半年左右。這就解釋了為啥你家娃讀課文不流利,做數學老出錯(小學數學很大一部分是在考閱讀能力)。最可氣的是,偶爾去老師那告個狀,也總是灰頭土臉回來,因為說不清事情,還說不過女生。如果你評估下來,自家的男娃娃還不夠成熟,寧可晚一年上學。因為對男生來說,小學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建立自信太重要了。

一年級孩子入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學習成績,而是能喜歡上學校的環境,愿意去上學。
問題之二,家長和老師觀念不一樣,怎么辦?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教育,平時也學習了很多知識,在強大自己的同時,對老師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們既希望老師有傳統學校的優良教學成績,又希望他們緊跟西方教育之精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客觀地講起來,這在國際學校,一個班孩子數目在20以內的,還有可能,但在公立學校,一個班動輒四五十人的情況下,這樣的要求就變得有些不切實際。
說來有趣,許多家長當和老師觀念不一樣時,內心頓時怒火萬丈,但表面卑躬屈膝,滿口諛詞,甚至立刻想到了送禮“搞定”老師,事后又大嘆社會風氣不好,師德淪喪。你知道多少老師在這冰火兩重天的態度中迷失了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她也在教育系統工作。她兒子上學第一天,回來垂頭喪氣。原來,孩子的班主任各種嚴格,細致到要求他們水杯要擺成一條直線。她兒子生性活潑被訓斥了。我朋友當然心痛,但她沒說什么,只是告訴兒子:老師喜歡整潔干凈,希望大家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學習。之后,她聯系了老師,沒有說兒子的事,而是誠懇地表示,愿意幫助建設好這個班級。之后,她經常出現在學校里,獻計獻策,把這個班的班會課變成了學校的一項特色教育;最令人叫絕的是,和老師成為朋友后,她為老師做了個人職業策劃,老師開始系統學習兒童心理學,幾年后,老師也成為名聞遐邇的特色教師。
朋友說,她也想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當現實不允許的時候,怎么辦?抱怨?怒氣?沮喪?她選擇的是為自己負責,一點一滴,從影響身邊的人開始做起。
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心理學理論,6~12歲時期,孩子開始學習成為社會人的各種技能。這時,他必須忘記他過去的希望和愿望,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則所約束,甚至被讀、寫、算所約束。他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學習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如果這一階段順利完成,他獲得信心,發展出勤奮感;反之,則形成自卑感。自卑感是由于孩子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檢驗孩子自信力的程度有兩個問題:你的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好嗎?爸爸媽媽做些什么,孩子會感受到被你們愛著?
問問你的孩子,答案也許會讓你驚奇;問問你自己,也許你會更清楚小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