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丹 高明艷
在美國,品德教育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課。尤其是幼兒園對孩子們的品德教育,簡直是融入到每個生活細節中。
我帶兒子去小區曬太陽時,經常見到一對美國父子,孩子是個腦癱兒。他們最喜歡的游戲是玩球,父親把球丟出去好遠,然后兩人比賽看誰先把球拿回來。一天,草地上來了一群孩子,他們本來分成兩隊比賽踢球,看見這個腦癱孩子后,他們就邀請他一起參加比賽。比賽變得非常簡單,就跟父子倆玩的游戲一樣,把球丟出很遠再撿回來,但他們把丟球、撿球的游戲變成了接力賽,因而更加好玩。當小男孩跑去撿球的時候,無論是對手還是隊友都為他加油,一切都是那么真誠,又那么自然。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些孩子才七八歲,但是他們卻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寬容,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且慷慨地給人帶去歡樂。

剛到國外時,我有一種感覺:美國的殘疾人特別多。后來才發現,那是因為他們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不會受到歧視,所以才會經常出來活動。美國的幼兒園經常會組織一些活動,帶孩子們去特殊兒童學校,與那里的孩子一起游戲、學習。幼兒園老師會告訴他們:“那里的每一個孩子都和你們一樣,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上帝從他們身上拿走了一樣東西,是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心與愛。他們需要你們的幫助,但是更需要得到尊重。”
所以,當孩子們到了特殊兒童學校時,他們不是去“獻愛心”,更不是高調地“作秀”,而是真正地與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共同生活:大家一起討論問題,一起策劃節目,發揮每個孩子的優勢。回去后,他們還會繼續保持聯系,成為很好的朋友。去過特殊兒童學校后,兒子交到了一個新朋友。他跟我說,這個新朋友雖然走路不太方便,但是他對恐龍特別有研究。兒子對他很崇拜,很長時間里都把他掛在嘴邊。我想,這就是美國幼兒園教給孩子們的精髓: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尊重的地方,不管他身體是否有缺陷。
除了尊重和友愛,幼兒園還很注意教育孩子們其他的品德,比如守時。兒子的幼兒園有一項規定是不能遲到,如果超過規定次數,園方有權利不再接收這個孩子。當時我覺得特別不可思議:幼兒園不就是帶一幫三五歲的孩子玩各種游戲嗎,有必要這么守時嗎?
然而,這個規定卻真的一絲不茍地被執行著。家長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時,都要在門口的簽到單上簽到,并寫上到達時間。如果超過了規定時間,幼兒園的大門就鎖上了,遲到就會記錄在案。這個幼兒園其實很溫暖、很有愛,每個老師都非常和善,但對于屢屢遲到的家
長,老師會很嚴肅地提出批評,同時會告訴你:守時、守信是孩子進入社會必須學會的第一件事,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在幼兒階段,孩子主要靠父母來訓練如何把握、遵守時間,只有守時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守時的孩子……
因為這項幼兒園“鐵律”,我之后沒有遲到過,兒子也因此養成了做事利索、守時守信的好習慣。記得只有3歲的他,常常在我赴約會前就提醒我:“媽媽,你要快一點,要不然會讓別人等你!”這是他在幼兒園學到的重要一課。
美國幼兒園的品德課,習慣用活動來代替說教。幾乎所有的美國幼兒園都會舉辦類似賣餅干的活動。孩子們去商場銷售餅干,把所得的收入捐給無家可歸的孩子或是窮困國家的兒童。兒子的幼兒園每年都有幾次這樣的活動,3歲的孩子盡管還要父母帶著他們出去兜售,但在這之前,老師們會給他們做一系列的功課,讓他們明白:我要鼓起勇氣,戰勝害羞,因為我賣出餅干(糖果),就可以讓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擁有一個家!孩子的內心特別單純,這些積極、有意義的活動無疑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他們既鍛煉了自己,也明白了要與人為
善,對有困難的人要施以援手。
美國幼兒園的品德課,讓我感慨良多。我和大多數中國孩子一樣,從小到大上了無數節思想品德課,背過N遍行為規范……但是一考完試,那些“品德”就跟著書本一起被我扔在了角落里。確實,品德是不能強加給孩子的,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讓品德變成孩子們的自覺行為。我們的品德課,或許正是缺少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