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
佑佑媽媽發現同樣身為5歲女寶媽媽的閨蜜家里有一個特別好的習慣——“手工時間”,閨蜜自己很喜歡做不織布手工,每個周末她都會安排半天時間和女兒一起做手工,有時折紙,有時剪紙,有時貼畫,有時玩超輕黏土,有時也讓女兒和她一起做不織布,親子相處,其樂融融,而且閨蜜家的女兒專注力特別強,應該也是和“手工時間”的影響分不開的。
那么,你們家有沒有專屬的“特別時間”呢?
“地板時間”
@幼熙&幼懿媽媽:孩子都很喜歡趴坐在地板上玩,我們家的兩個寶貝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在客廳的角落里給她們開辟了一塊區域,她們倆的玩具都放在那邊,每天她們有2個小時的“地板時間”,這段時間里除非被邀請加入她們的游戲,否則我們大人絕對不會去打擾她們,這是專屬于她們的“地板時間”,這段時間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她們決定,玩什么,怎么玩,而我們只需要時不時看一下以確認她們是否安全就可以了。
“地板時間”的好處是她們不會聽到“不可以”、“不行”、“不能”、“不對”等話語,她們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游戲,可以充分發掘出她們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她們的掌控力。
周五的“電影時間”
@心愛媽媽:每周五是我們家雷打不動的“電影時間”,如果有適合孩子看的新電影上映,我們也會去電影院看,但絕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家里看電影。我會給女兒備選幾部電影,然后讓她自己決定最后看哪一部,為了提升她的觀影感受,在正式看電影之前,我會先簡單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背景或者是我覺得電影中她可能沒辦法理解但又很關鍵的人物或者情節設置,還會準備一些適合看電影吃的零食,然后精彩的“電影時間”就開始啦!從小班到現在,她已經看完了宮崎駿的全部電影和很多歐美的經典動畫電影。不過,我自認為對她的電影美學熏陶做得還不錯,可是有時看到電視上播的什么熊大熊二的動畫片,她照樣看得津津有味,真是讓我有點無語(笑)。
臨睡前的“談心時間”
@昊昊媽媽:我算是個暴躁媽媽,孩子一旦犯錯,我就會咆哮,最后弄得孩子很怕我。后來我發現咆哮并沒有什么作用,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我只能努力自我調適,我發現臨睡前跟孩子談談心,孩子倒很聽得進去,于是就有了專屬我們娘倆的臨睡前的“談心時間”。孩子的行為的確需要我們的指引,而臨睡前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與孩子談談這一天或者這一周當中他做得好或者不好的事情,孩子真的很聽得進去。
“爸爸時間”
@小夕媽媽:我們家爸爸平時很忙,常常他回到家小夕已經睡了,父女倆相處的時間很少,爸爸一直感慨小夕和他不親,我建議他周末推掉別的事情,務必空半天出來,作為專屬于他們父女倆的“爸爸時間”,爸爸喜歡打羽毛球,就帶著小夕一起去,做一些爸爸喜歡而且也能培養小夕一起做的事情,慢慢地,父女倆就非常融洽了,有的時候他們倆說的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雖然我有點小吃醋,不過真的挺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