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玫 沈明霞
說起手足口病,家長和托幼機構的老師對此都非常警惕。因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且5歲以下兒童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對孩子健康危害大。此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更適合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存和傳播,所以,手足口病呈現出季節性流行(4~7月)和全年散發的趨勢。在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尤其要注意防范。
下面,我們先來識別一下這種疾病常有哪些表現。
發熱、皮疹、口腔皰疹,一樣都不可小視
●潛伏期,不能掉以輕心。有的家長說,孩子昨天接觸了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但這兩天沒什么異常,看來沒有被傳染上。其實,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潛伏期,即孩子在接觸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后,不會馬上發病,所以看不出異常。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多數為3~5天。因此,父母不能大意,需要細心觀察。
●發病初期,常誤以為感冒。潛伏期過后,在發病初期,有的孩子會出現發熱、流涕、食欲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在疾病流行期,父母需留意孩子的體溫變化。如果孩子出現發熱,更需密切留意孩子的伴發癥狀。
●典型癥狀是皮疹和口腔皰疹。發病1~3天后,以手、足、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等皮疹,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為特征性表現。但不是說身體的這些部位會同時出現上述癥狀,比如,部分患了手足口病的孩子僅表現為口腔或手、足、臀部某一或某些部位有皮疹,部分人則在臀部、膝部甚至全身也可出現皮疹。皮疹一般不痛、不癢、不結痂,約5天左右由紅變暗,1周左右消退,不會留疤。但若是口腔黏膜出現皰疹,一旦破損容易引起潰瘍,就會有明顯的疼痛。這時,嬰幼兒表現為哭鬧、流口水增多、不愿意吃奶等,大一些的孩子表現為不愿意吞咽食物,說嘴巴里面疼等。
健康小貼士:手足口病的嚴重程度主要看是否并發腦膜炎、腦炎、肺水腫、肺出血、心肌炎等,而與皮疹多少關系不大。如有些患兒皮疹很少,卻發生了嚴重的并發癥。特別是重癥患者病情發展相當迅速,若不及時就醫可危及生命。在疾病高發期,父母每天幫孩子洗漱時,需留意孩子的口腔、手掌心、腳底板、臀部、肛門等部位有無可疑皮疹,即使只有幾粒小疹子,也不可忽視。
如果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手、足、臀部有皮疹,或口腔內出現皰疹,應盡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若疑似有并發癥,應住院積極治療。手足口病雖然不是一種新型的傳染病,但需早預防、早治療,以避免并發癥危害孩子健康。
預防手足口病,注意個人和周圍環境衛生是關鍵
手足口病聽起來有些“兇險”,但我們也不用驚慌。將“常洗手、勤開窗、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這15字口訣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對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都有幫助,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預防了該疾病。
1.常洗手、曬衣被,可避免兒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牙杯、食具、衣物、床上用品等。
手足口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糞—口傳播和密切接觸,這兩者都離不開手。因此,最簡單的“洗手”恰是非常有用的預防方法。養成勤洗手、正確洗手的習慣可降低患手足口病的風險。比如孩子進食或接觸食物前,在大小便、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捂時碰到呼吸道分泌物、公共場所玩耍等之后都要及時認真地洗手。若孩子有吮吸手指的習慣,爸爸媽媽一定要幫孩子糾正過來。
健康小貼士:父母也要注意手部清潔。手足口病主要的傳染源是有癥狀的患者及無癥狀的隱性感染者。而后者易被忽視,如成年人免疫力較強,感染后常不發病成為隱性感染者,或癥狀較輕不易察覺。所以,爸爸媽媽也要常洗手,可保護自己并防止把病毒傳播給孩子。例如,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到家,在接觸兒童前也要先洗手、更換外套。
經常洗曬孩子的衣物、被褥,對孩子的玩具、水杯、食具定期清洗消毒等能減少孩子接觸感染的機會。一般不需要特別用化學消毒劑來消毒,由于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及熱敏感,用熱水浸泡、開水燙煮,或在陽光下晾曬,就是簡單又有效的消毒方式。對于被污染的物品,也可從超市選購有衛生許可證的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等,用相應比例的水配制后,采用浸泡或擦拭消毒。
2.勤開窗,可避免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
手足口病的發生與接觸的腸道病毒種類、數量密切相關,當環境中病毒的種類、數量增多時會加大感染的風險。在天氣較好時,勤開窗通風可以減少室內病毒的濃度,減少感染。另外,在疾病流行期,還應減少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質量較差的公共場所去,避免近距離接觸患病的兒童,以免從空氣飛沫中傳播病毒。若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可戴上口罩。
小知識: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以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 組16型(CA16)最為常見,其中EV71是重癥手足口病的主要優勢病原。不同型別的腸道病毒感染后不能提供交叉免疫保護。因此,以往生過該病的兒童,也有可能再度感染其他型別的腸道病毒而再患手足口病。在疾病流行期,同樣需加強防護。
3.喝開水、食熟食,可避免飲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途徑傳播。
喝開水、吃煮熟煮透的食物和經過仔細清洗的水果,防止病從口入。此外,孩子平時要少吃辛辣刺激性、口味較重的食物,以免對口腔黏膜、腸道消化帶來不良影響。清潔、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幫助孩子吸收營養,結合適當的體育鍛煉,來增強免疫力,抵御致病原。
作者簡介
曾玫,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主任醫師。擅長兒科發熱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急性腹瀉、巨細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以及各類傳染病的診治。對兒童感染性疾病、兒童疫苗接種的臨床問題、新發和再發傳染病以及抗生素耐藥等領域有頗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