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紅


作為一個有著50年傳統視頻制作、傳統渠道分發、傳統衛星傳輸的媒體機構,中央電視臺是如何實現新媒體轉型的?
一、依托央視新聞全球報道能力,網絡聚合稿源
中央電視臺有70個海外分臺、記者站,31個國內記者站,除了傳統稿源,都第一時間向移動端發稿,形成了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這樣一個矩陣。舉一個例子:今年兩會期間,央視一共發了1140條微視頻,平均日均發稿40條。比如王毅部長的記者招待會,我們把視頻剪輯成了28條微視頻,包括:王毅部長說,美國擁有海上航行自由,法律規定的海上航行自由。王毅部長說,軍事化的帽子不要扣在中國的頭上,有更多的國家可以戴它,等等。每段微視頻只有20秒,但背景鏈接3000多次,背景閱讀里有十多條相關的視頻和圖文。在微博平臺上,我們有秒拍的視頻平臺和圖文平臺,在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時候剛剛啟用,2013年的用戶量將近5000萬,2014年近1個億,2015年是2億,現在是2.6億。
二、依托“三微一端”,用戶上傳稿源
從有門戶網站以來,新媒體的發展歷經了三個階段:發布級、互動級、平臺級。以發布為主的門戶網站,用戶只能夠瀏覽評論;在互動級,用戶可以與我們互動,可以上傳圖文、發表評價,可以和其他網友線下線上互動;到平臺級,用戶可以通過自媒體發稿,我們通過介入生活場景與用戶建立強關系——為用戶提供傳統的資訊服務,包括體育、訊息、家庭教育、家庭家政、娛樂和理財等各種信息,這種介入生活場景的應用,用戶的聆聽度更高。目前中國平臺做得最好的是百度、阿里和騰訊:百度專注搜索引擎;阿里發展之初把自己定位于平臺化的電商,有用戶數以十萬計的電商項目;騰訊的朋友圈黏合了我們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
現在全中國有7億多網民,每天都有人在拍攝圖像或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很多網民都有“天空中有鳥兒飛過怎能不留下飛翔的痕跡”的觀念,他們希望通過“在天空中劃過的痕跡”向這個世界表達他們來過、存在過。
央視目前在平臺級發展上存在渠道短板和終端短板:很多人在看我們的節目,但看完了之后我們并不知道用戶去了哪?他想建立契約關系的時候,怎么找到我們?怎么搜尋我們?怎么和用戶建立長久的關系?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
無論是做傳統媒體還是轉向新媒體,我們的價值引領始終不會發生變化,我們要做觀點發布平臺、謠言終結者、公益行動發起平臺等,要推動社會進步、關注民生、始終堅持新聞真實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