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男
【摘要】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時間碎片化的時代背景,廣播在新技術條件下有著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廣播從業者要做好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型升級,在節目時長、播出時間、制作方式和傳播內容方面搶占先機,借移動互聯網之東風再次起航,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關鍵詞】碎片化時間 移動互聯網 音頻節目 有效到達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鎮化的深入和都市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以及社會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的、細碎的時間碎片。例如:上班路上的時間、約會等待的時間、排隊的時間、甚至一個人泡澡的時間……這些20分鐘至半小時的碎片化時間為消費音頻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方面,音頻產品可以在不影響視覺工作的前提下獲取信息和娛樂;另一方面,廣播人在做音頻節目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常年的業務積累、熟悉講故事的方式、業已形成的社會美譽度等。所以,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受眾對節目的視聽習慣也不斷發生改變,廣播節目在互聯網環境下,或者說在移動互聯時代有著再次騰飛的機會。
一、移動互聯時代,廣播大有可為
前些年,有專家稱廣電行業已經沒落,接下來將是互聯網媒體的時代。還列舉了從古至今幾次技術革新后,老媒體衰落、新媒體崛起的例子。誠然,互聯網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是不可阻擋的,甚至是無法延緩的,這是時代的大趨勢,但是得出傳統媒體必然衰落的結論恐怕為時尚早。
互聯網技術與之前的幾次媒體技術革新最大的區別就是其開放性。之前的幾次技術革新單純地增加了不同人體感官對信息的接受方式。比如:從報紙到廣播,我們從單一的視覺到利用聽覺來捕捉信息;當電視技術發明的時候,電視的動態畫面和聲音使人們可以同時利用視覺和聽覺,增強了感官的刺激。互聯網的發展,與其說是一次新媒體的技術革新,不如說是一次基于新技術的資源整合。報紙、廣播、電視都可以在互聯網的技術環境下生產具有自身特色的內容,并通過互聯網媒體進行傳播。
二、碎片化時間對音頻節目的影響
傳統的廣播節目在移動互聯時代的華麗轉身并不是簡單的播放終端的擴展,更不是簡單地把傳統節目放到網上。傳統媒體要想搭乘互聯網的快車,就需要用互聯網的精神來做互聯網的節目,而不是用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來做新媒體節目。這就需要我們了解碎片化時間對廣播節目的影響。
(一)對節目播出時間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一檔廣播音頻節目的首播時間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以中央電臺對臺灣節目中心的《早安,臺灣》節目為例,節目總時長只有30分鐘,除去片頭和結束時的歌曲,節目內容時長大概在20分鐘左右。在與聽眾的微博互動中得知,有相當一部分的聽眾不是在早上6:00~6:30的首播時間收聽的,而更習慣于下載到手機上,在空閑時間或者上班的路上進行收聽。而且,《早安,臺灣》的節目內容輕松、愉快,契合了大部分人在空閑時間想要放松的心態,因此,這檔節目很容易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安排收聽,不再局限于廣播媒體的播出時間,這極大地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和受眾范圍,節目也突破了播出時間的限制。
(二)對節目時長的影響
為了適應碎片化的收聽習慣,節目時長要嚴格控制。在移動互聯網日益方便快捷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近乎爆炸性地增長。傳統的書本、報紙、雜志、乃至廣播、電視等這些曾獨領風騷的傳播媒介,如今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眾多方式中的一種。即便是基于網絡這個新技術平臺,人們最終選擇直接獲取信息的終端也只是通過某個或者某幾個應用軟件而已。那么,在浩如煙海的各類信息獲取途徑當中,現代人對于挑選信息越來越缺乏耐心。因此,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有時間或耐心完整收聽長達一小時的傳統廣播節目。廣播雖然具有伴隨性的優勢,但單板塊、長時間的廣播節目已不太適應人們的收聽習慣了。
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需要的是快速、直接、明確的信息,希望媒體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闡釋清楚一件事情的始末或是展示整個邏輯過程,這意味著廣播節目轉型時,節目時長的分割要遵循移動互聯網的規律,具體節目時長則因類型而不盡相同。網絡上有句流行語“給我一首歌的時間”,從中可以看出在移動互聯條件下,受眾能夠接受的時間長度。“一首歌的時間”既是一種詩意的表達,同時也是一種極高的要求。一個好的10分鐘節目可以讓受眾反復收聽,遠遠勝過一個冗長、無趣的60分鐘節目。
(三)對節目內容的影響
由于都市人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碎片化時間大多數是伴隨性的,即在進行其他活動的同時收聽或觀看節目,比如在開車的時候聽音樂、排隊的時候聽廣播等。這對音頻節目的內容生產提出了新的制作要求,節目不僅要短小精悍,還要隨時可停頓、隨時可以繼續收聽。傳統的廣播節目多以講故事的方式構建邏輯或是渲染一種情緒來達到宣傳效果。而現今的音視頻節目受到碎片化時間的影響,逐漸形成與內容的弱相關趨勢。例如:“關愛八卦成長協會”公眾號每次推送的內容時間都較短,每個內容單獨成篇,不具有關聯性,方便受眾在較短的時間中接受較多的信息,且在信息的接收過程被打斷之后,還可以在下次接收時不受太多影響,這樣便提高了受者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用戶體驗。
傳統廣播節目制作或設計內容時希望受眾在生活中一直開著收音機,至少是一段時間內一直開著收音機,讓節目長時間停留在受眾的生活中。但碎片化的時間要求音頻節目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主要內容以收聽者最舒適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因此,新媒體廣播節目要做到內容鮮明、傳播內容精煉、傳播方式伴隨性,這樣才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生存、壯大。
(四)對節目制作方式的影響
都市人時間的碎片化已經滲透到其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音頻節目要適應這種碎片化就要符合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
首先,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更加趨于平等,之前基于技術壟斷的話語權正在逐漸喪失,受眾對于媒介提供的信息更傾向于“這僅是一種參考意見”,如何判斷要受眾自己說了算。這就和傳統媒體之前“我說你聽”或者“我來介紹給你聽”的節目制作思路有了很大的出入。
其次,互聯網時代的節目應該有一種娛樂精神。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邏輯構建、感情構建、受眾互動。從節目的策劃、制作到播出的整個過程要好玩、有趣。而要達到這樣的一種狀態,節目的制作過程就需要更多的協作和分享。比如:在互聯網上廣泛出現的“字幕組”,其實就是一些非專業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組成的興趣小組。這種組織大多數的合作形式是每人翻譯一分鐘,再由統稿人統一合成,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體現互聯網精神的節目制作方式。
互聯網時代的節目制作,不僅需要做出符合新時期傳播規律的節目,也應該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來。不僅需要大家對節目內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受眾對節目本身的一種歸屬感,它甚至比節目本身更為重要。
三、廣播如何在內容上更好地搶占碎片化時間
(一)做個性化節目
不同于傳統條件下的節目策劃,互聯網條件下的受眾群體對節目的參與度更高,對觀點的接受度更廣,對價值的判斷更加多元。傳統的廣播節目往往需要一個“大多數人”的節目定位,以爭取到受眾群體的最大公約數。但在時間碎片化的影響下,受眾更加關注在觀點和形式上更加鮮明、個性化的信息。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人在節目的策劃包裝時,更多地側重傳統受眾當中的“某些人”——擁有某些鮮明傾向或愛好的小群體受眾,并通過不同節目之間的累加作用,最終達到覆蓋絕大多數人群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時間不斷被碎片化的社會條件下,只有個性鮮明的節目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二)打造社交新通道
在時間碎片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社交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人深度交流溝通的時間和途徑,現代都市人越來越多地開始以互聯網為媒介來建立自己的社交網。與節目的溝通也是如此,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結識與自己有共同愛好、收聽同一節目的朋友圈。網絡音頻節目《羅輯思維》的社群化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其受眾基于對節目價值觀的認同而走到一起,形成一個社交空間。在這個空間當中,大家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互動,甚至在現實生活中舉辦各種活動。所以,傳統廣播人要適應這種變化,不斷地建立讓受眾可以進行更多彼此交流的通道,這也是傳統廣播了解受眾需求和喜好最直接的平臺和方式,只有深入地溝通和交流,大家才能成為節目忠實的粉絲用戶。
(三)“借船出海”打造多平臺發布體系
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較快,每天接觸信息的渠道復雜多變。傳統廣播節目要想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單靠自身力量是有限的。在互聯網這個廣闊的平臺上,任何內容都可以“借船出海”,展現自己的風姿。傳統廣播將內容放在盡可能多的終端上,可以進行多次傳播,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收聽方案,并且在新技術的輔助下也能夠激發出更多的節目新形式。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傳統廣播要增強版權意識,獨家內容在互聯網上傳播時也應簽訂版權協議,使內容受到保護。
四、結語
在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的當下,社會的輿論空間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一家獨大。自媒體或是泛媒體在技術的助推下,以單點突破的形式對傳統媒體話語權進行挑戰。但由于新媒體大量處于各自為戰的“野蠻生長”狀態,雖然其影響力在數量疊加效應的影響下迅速擴張,但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并沒有形成規模性、系統性的引導作用,甚至個別自媒體人在其中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傳統媒體人所受到的專業教育和職業規范是保障輿論導向符合社會發展主流的有力武器。若能激發傳統媒體人加入到這場話語權的爭奪中來,將是主流輿論在新技術條件下獲得鞏固甚至新生的重要砝碼。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傳播手段如何發展,媒體的有效到達率一直是保障影響力的關鍵。在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迭代變革中,傳統廣播媒體雖然因為技術原因沒能搶占市場的先機,但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廣闊發展空間。廣播的聲音作為被重新發覺的一種傳播手段,其價值將越來越凸顯。而傳統廣播媒體和廣播人若能積極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也能夠伴隨著技術的東風將廣播事業推向新的高度,讓廣播媒體這艘巨輪再次揚帆遠航。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