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輝
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人也只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那么,何謂“亞健康”呢?專家認為,它是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的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處在第三狀態時,如果處理得當,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
亞健康狀態分為軀體亞健康和精神亞健康。現實生活中,緊張的工作節奏、繁忙的學業、激烈的崗位競爭、紛繁的矛盾關系、多變的社會環境等,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心理壓力加大,心理問題增多,出現一些不明原因的焦慮、不安、煩躁、人際關系緊張、抑郁、失眠等問題。從精神醫學講,這些介于精神健康與精神疾患之間的狀態被稱為“精神亞健康狀態”,以大中學生、女性、老年人居多。與軀體疾病所不同的是,這些精神疾患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和認識,許多處于這種狀態的人因為沒有及時調整和治療而發病。也就是說,假如這些心理壓力得不到及時的宣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嚴重時就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精神亞健康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的潛在殺手,而呵護心靈就成了重要的社會課題。
大、中學生因心理問題對自身或他人造成的傷害比比皆是,造成的社會事件也不勝枚舉,因為心理亞健康問題如今已侵襲到了他們。上海市某重點中學近日對150名高三學生進行了關于亞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75.66%的學生自述疲勞至極,63.82%的學生對沒有新收獲的學習心生厭倦,39.47%的學生在考前出現焦慮。其實大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只是這些,還有更多的學習困難、網絡成癮、孤獨自閉、自卑抑郁、極端自私、暴力傾向、孤僻冷漠、自殘自殺、離家出走等。他們的心理變得非常脆弱,容不下批評和指導,承受不了挫折和失敗,一貫以自我為中心,只會享受,不知奉獻,稍不順心,不合意,就大發脾氣,甚至做出過頭的事情。

專家分析,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一些家長往往把自己對社會壓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覺地貫徹到對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視了孩子對這些壓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過自己,或者對孩子的成長預期過高,時間一長,必然在孩子心中隱隱地形成一種壓力。而孩子們之間也往往會交流這些由父母和社會其他方面傳遞來的壓力,并不自覺地互相渲染。久而久之,這種也許很正常的競爭壓力,通過社會傳導機制層層傳遞,也就層層遞增、放大,以至超過了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們承受了很多在他們這個年齡段不該承受的社會競爭壓力。
婦女也是受危害最廣泛的人群。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組織實施的第二期上海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中顯示,上海高校的女知識分子45%有失眠現象,59%有身心疲憊感,55%常有煩躁易怒情緒。表明心理亞健康已在婦女中出現。廣州的一項調查顯示,廣州成年女性神經癥患病率為40.15%,居全國之首。估計約80%的婦女處在心理亞健康狀態,但向心理醫生求助的三分之二是有較好工作的職業女性,較低社會階層的女性很少向社會尋求幫助。
相對來說,老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就比較單一,多是空巢家庭和退休綜合征惹的禍。因為他們見多識廣,一般心理承受力是比較大的,但面對每天都空落落的家和一雙閑下來的手,多少還會產生孤獨、凄涼、悲傷、抑郁、煩躁、易怒等心理問題。所以需要家人或朋友多幫助、陪伴他們,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老有所好老有所為。
目前,我國有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人,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疾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我國,精神疾病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到2020年將上升到25%。因此,要采取積極的預防和控制措施,遏止這種上升勢頭,讓每個人都遠離精神亞健康。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鎮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的知曉率尚不到30%。面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急劇加速和與之相伴隨的心理問題的明顯增長,我國精神衛生工作隊伍無論在人才和經費投入上都缺乏足夠的準備。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依靠學校現有的工作隊伍和網絡,在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隊伍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逐步實現所有輔導和咨詢人員培訓后上崗、持證上崗,保證其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心理矛盾和沖突,關鍵在于個人平衡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人因為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客觀矛盾激化,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還有一些人因為失戀產生苦惱和憂傷等等。但這些心理問題、情緒困擾與心理疾病并不是一個概念。考前的焦慮、擇業的茫然、失戀的苦惱等煩心事,自我排解不了的時候,找朋友聊聊,或找心理咨詢師進行一下心理調節,可能就過去了。但有的人有了心理問題,羞于向他人提起,長期郁悶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使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假如這種心理障礙長期得不到緩解,就會形成心理疾病。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是神經癥,臨床表現有焦慮、恐懼、憂郁、強迫、神經衰弱等。
自覺有心理問題的人可以嘗試“自救”。比如進行生活習慣和行為的調整,使自己的作息趨于規律;進行松弛訓練,把一只氣球吹得很大,然后將所感到的壓力事項寫在氣球上,用針輕輕戳破,精神就可能有所放松。還可以采取音樂療法、旅游療法、藝術療法等等;進行情緒調整,努力運用情緒智慧,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在行為上把握一個“度”;進行職業心理調整,審視自己是否能夠從職業中發現樂趣,或是發現創新的能力,如果不能,則要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補償機制,如單調乏味的工作是否能在休閑娛樂的時候體驗到快樂;如果覺得自己有更為復雜的心理問題,請鼓起勇氣,盡快向心理醫生咨詢,早診斷才能早恢復。
對于亞健康有一種自我檢測,可以了解自己是不是亞健康或是亞健康到了什么狀態。如果總分超過30分,就表明健康已敲響警鐘;如果總分超過50分,就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并加強鍛煉和營養搭配;如果總分超過80分,趕緊去醫院找醫生。
1.早上起床時,有持續的頭發絲掉落。(5分)
2.感到情緒有些抑郁,會對著窗外發呆。(3分)
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記不起來了,而且近些天來,經常出現這種情況。(10分)
4.害怕走進辦公室,覺得工作令人厭倦。(5分)
5.不想面對同事和上司,有自閉癥式的渴望。(5分)
6.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表達了對你的不滿。(5分)
7.工作1個小時后,就感到身體倦怠,胸悶氣短。(10分)
8.工作情緒始終無法高漲。最令自己不解的是:無名的火氣很大,但又沒有精力發作。(5分)
9.一日三餐,進餐甚少,排除天氣因素,即使非常適合自己的菜,近來也經常如嚼干蠟。(5分)
10.盼望早早地逃離辦公室,能夠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對城市的污染、噪聲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寧靜的山水。(5分)
12.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于朋友聚會,有種強打精神、勉強應酬的感覺。(2分)
13.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即使睡著了,睡眠質量也很糟糕。(10分)
14.體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早上起來,發現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15.感覺免疫力在下降,春秋流感一來,自己首當其沖。(5分)
16.性能力下降,妻子(或丈夫)對你表示了性要求,但你卻經常感到疲憊不堪,沒有欲望。(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