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
前陣子電梯間的小電視里的廣告,突然全部用動畫替代了小孩子,我正覺得奇怪,問:“這怎么了啊?某某小明星呢?”朋友頗有姿態地說:“你不曉得嗎?現在好像不準小孩子拍廣告了呢!”我驚愕之余,油然而生一股子敬佩,這是誰的提議?真的為孩子謀福利了,受益最大的就是小明星本人吧!
每當看到電視里的小明星們,常常聽周圍的叔叔伯伯阿姨奶奶碎碎念叨:“真有本事呀,這么小就出來賺錢了?!薄斑@孩子以后能生活好嗎?”“對啊對啊,這樣的小孩長大后好像都不太順利?!边@些個說法,不無道理。童星自小就接觸了名利場,明白了成年人之間的復雜人際,可謂“拔苗助長”。過早給孩子施肥,小苗會不會被燒死呢?
功利選秀腐蝕孩子童年
70后和80后都有愉快可回憶的童年,我們都可以掰著手指頭數數那些玩過的經典游戲。如今的孩子,一旦過早被聚光燈照射,他們爭著試鏡、爭著代言、爭著當童星,與周圍的同齡人之間的界限漸漸明顯,別人在玩的時候,小童星在一遍遍地過鏡頭,在父母的環繞下出門,在記者的跟蹤中忐忑小心地生活,避免傳出負面新聞。如此,童年除了擁有利益之外,只剩下膨脹的名氣和小心隔離的心情了。小童星的父母們,真的愿意這樣拿名利去交換孩子的童年嗎?
兒童成為成人的娛樂工具
我有個朋友做演員,他曾對我吐苦水說,演員的心情其實有點功利化,被經紀人當作盈利工具,按照別人的策劃生活,甚至連隱私都要被公司知道。這種心情大人如果有,小童星能不能感受得到呢?心理學數據顯示,孩子的感受能力是成年人的幾倍到十幾倍,在那么敏感的年齡段,竟被如此娛樂,看著成年人把自己這樣那樣地安排,娛樂大眾,童星的心情如何?他們真的開心充實驕傲自信嗎?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童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不樂觀。
無處不在的攀比心理
前段時間爸爸去哪兒很火的時候,聽朋友們討論,哪個身價更高,哪個更受歡迎,哪個代言多……難以想象,小童星之間是否也在比這個。他們不缺錢,不缺名氣,那就剩下誰比誰更有名氣、誰代言費更高了吧?記得小時候,看到班上最被器重的孩子,會活得很累,他們之間的競爭和攀比更加明顯,因為被關注。除了要學習好之外,什么也都要比他人好,例如鉛筆盒要最新最好的,衣服書包也是。由此可以想象,在更高的名利場上的孩子們,用如此嬌嫩的內在去比拼什么呢?是不是更難以滿足、更加浮躁、更有壓力?是不是他們的父母同樣在意這些?孩子的榮辱關乎到自己的面子,怎能輕易被比下去?所以,拿孩子去拼吧!
成人要珍視童年,敬畏童真
心理學評價人內心的成功,看的是一個人的心境,心境平和愉悅,他的一生才是成功的存在。心境是指一個人長期的心理背景,就像背景音樂,是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開始積累形成并且在青春期之后漸漸穩定下來的??赏菂s把他們的人生顛倒了,一切不符合邏輯的存在都將導致奇怪的結果,要么適可而止,要么淪陷,要么是天生的明星料,頂得住各種壓力。
作為孩子的父母,人生第一任老師。沒有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揮霍了孩子的童年,覺得“小孩子懂什么,等他長大好好的就好了嘛”。不尊重童年的成人心態,缺乏對孩子童真的敬畏心,不僅僅把孩子的童年涂抹成了大花臉,更會將孩子的一生都搭進去,成為名利場最小的犧牲品。在那個過早接觸現實的幼小內心里,童真早早地被腐蝕掉了。
孩子快樂成長最重要
由此可見,利益心重的父母,不會適可而止。他們不會把演藝只當作孩子的成長體驗,而是當作了孩子的職業孩子的全部。在這種父母的心中,估計名利的砝碼遠遠地超越了童年對一個人的意義吧。
當然了,也有例外,例外的父母雖然家有小童星,卻深知童年的重要性,對孩子的教育是非自我為中心的,是利他主義和樂于分享的,這樣的童星,是將生活與演藝分開來體驗成長,什么都不缺失,營養豐富的童年。這樣的父母很難得,能夠把孩子當孩子養,又能夠把孩子像事業一樣去經營的,很少。
家長們要懂一些心理學的規律,孩子自然的成長是有益于他一生的價值,不是幾個錢就能買來換來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心理成長的任務去完成,而童星就不被允許按規律成長了。就像小苗,該沐浴陽光的時候卻沐浴到了閃光燈;該施肥的時候,卻被一會兒拔出來一會兒又塞回土里;該汲取大自然的精華時,卻吸了一肚子名利霧霾。這樣,怎么可能成長為健康的人呢?但愿家長們能正確認識到童年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有多么決定性的意義,把孩子當作孩子來養育,給他們該享受到的人生便是最慈祥可愛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