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
寶寶20個月,最近在早教中心游樂場玩的時候總是受小朋友欺負,不會向老師反映,也不會反抗,這種情況要怎么辦呢?
將嬰幼兒之間沖突定性為“欺負”要慎重。問題中的“欺負”缺乏具體情境和案例支撐。欺負是帶有重復性、有意性和力量懸殊的行為特征,如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等。2歲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還在發育之中,同伴交往和互動意識剛剛起步,孩子在玩耍中一些小沖突很難避免,也未必是壞事。孩子在成人的看護下,與小朋友肢體接觸、追逐嬉戲、爭奪玩具,甚至爭執打鬧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在建構與周圍關系、增強肢體靈活性、與同伴平等交往的鍛煉機會。
父母心疼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沒有對孩子產生太大的傷害,建議先靜觀發展,不要急于指定解決辦法,要允許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告訴老師,不反抗,也是他的處理方式之一,快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沒有出現痛苦、憤怒和緊張害怕的情緒,依然若無其事地玩兒,可能孩子并不覺得受到了欺負,只是孩子們你推我搶之間的游戲,父母也不必過于緊張。如果孩子有情緒反應或者身體傷害,父母則需要立刻保護和安撫。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同伴活動頻繁,父母的引導也很有必要。
不要輕易貼標簽。年齡小的孩子通過父母和外界的語言反饋來認識自我。如果父母言語中經常出現“你總是受欺負”“你很膽小”這類的話,孩子的情緒會受標貼的影響,從而形成負面強化,孩子也認為自己容易受欺負和膽小怯懦。
反思教養方式。豐富孩子的體驗比過度保護更重要。在教養過程中,父親是否給予積極肯定和足夠陪伴,母親和祖輩是否存在過度保護,孩子外出玩耍的次數多少等,都會對孩子自信心有所影響。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需要在家庭內部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平等尊重的溝通習慣,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和積極的人際互動。
教孩子必要的社交和自我保護技巧。平日在家里,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游戲秩序,如在公共場所,玩具和設施輪流玩、交換玩,爭搶和擁堵的時候要學會避開等。其次,父母要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與小朋友溝通:“你撞痛我了,這是不對的”“你不能搶我的玩具,是我先來玩兒的,你要等我玩兒好”等。“我們可以一起玩兒嗎”用這類的話引導孩子在同伴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此外,還要教孩子習得求助的方法。如遇到寶貝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肢體動作或哭泣等方式,向父母、老師和管理人員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