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摘 要:我國專利法經過3次修改,其條款從粗到細,其保護范圍從小到大,其保護強度從弱到強。但專利法中的職務發明條款也面臨著當今的組織變革、產品開發創新、科技的進步及開發人員的激勵等新的考驗。本文對專利法關于職務發明進行了研究及探討,指出了專利法關于職務發明的不足,并提出了相關的改善措施。完善職務發明的相關法律條款,對開發者及企業都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專利法;職務發明;產品開發
1 引言
我國于1984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并在1985年生效,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專利法分別于1992年、2000年、2008年做了三次修正,目前實施的為2008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14年啟動了專利法第四次全面修改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公眾征求意見。
從1984年專利法的誕生到目前的第四版的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我國專利法正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其條款從粗到細,其保護范圍從小到大,其保護強度從弱到強。但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進程非常迅猛,企業制度變革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從而對目前的專利法產生了新挑戰,筆者為產品開發技術人員,就工作中的現象來探討專利法關于職務發明的條款存在的不足及改善空間。
2 新產品專利申請概述
目前我國企業在進行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一般包含有:概念設計、結構設計、模型制作、小批量生產及最終量產等幾個階段,其中概念設計階段經常會有幾個可選的設計方案,這幾個設計方案將由一個評審團隊進行評選,團隊以經濟性、技術性、生產工藝性等指標對各個方案進行打分,最后選取綜合指標分數最高的方案。選定方案后即可進入結構設計,直到最終制造出這個新產品。企業最后以此產品進行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甚至發明專利的申請。
3 新產品專利案例
在筆者所從事的新產品開發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產品概念設計階段有:A、B、C、D四個設計方案。其中A方案技術性最好,但受制于本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限制,選擇B方案對企業來說為最優(因其制造工藝最適合本企業現有生產條件),最后B方案被選中進入結構設計并最終生產出方案B所設計出來的產品。隨后進行了產品的專利申請,與此產品相關的所有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企業為專利權人。但對于落選的A方案、C方案和D方案,企業往往沒有意識到其價值或潛在價值的存在,也不愿意申請、維持和實施專利,更不愿意投入人力和物力繼續進行后續改進研究。這些落選方案幾乎都被遺棄。而方案的開發者很清楚落選方案對本單位以外的組織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若開發人員自己去申請相關專利,卻又面臨著該專利屬于職務還是非職務發明的判斷標準等難題,這就對專利法中的職務發明創造提出了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有必要思考我國專利法對于職務發明的規定,進而探討改善空間。
4 專利法關于職務發明的不足
(1) 專利法立法中,對于與職務發明有關的具體法律條文的設置存在若干不合理的地方。我國專利法第六條將發明分為: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1]。這樣任何發明就被非此即彼的規定下來。未考慮如上述案例中存在的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之間的中間地帶(如落選的A方案、C方案、D方案的發明類別)。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在以項目方式進行運作和開發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產品、方案和設計介于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之間,或者說工作中產生的而又被單位拋棄的發明創造。其存在形式為最終產品、半成品或者中間件。這些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是在我國專利法的許可范圍內的,但因現行專利法對職務發明的規定不夠明確,造成大量的類似發明被遺忘。若在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中不考慮這些實際情況,不僅不利于調動發明人的創造積極性,也不利于保證發明創造活動對企業的潛在價值和未來的價值。如本案例中落選的A方案、C方案和D方案,雖然其被本企業丟棄,并不表明其無實際價值,只是這些方案對本企業目前的生產條件或者技術條件而言,不是最優的選擇。但對某些企業來說,仍然具有較高使用的價值。開發者明白落選的項目或者方案的價值,但企業因某些原因而不予以認同。若開發者以非職務發明創造的方式取得這些落選項目或者產品的專利,并且產生了社會效益或者經濟效益,原企業可能會以某些方式要求該專利為職務發明創造,從而給開發者帶來法律或者本職工作上的難題。另外,基于目前的專利法條款,筆者認為開發者似乎很難以非職務發明創造的方式取得這些落選項目或者產品的專利。即便是第四版的征求意見稿中定義為:“執行本單位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5],該定義也未對上例中落選方案的發明性質予以明確。這樣就造成了本職工作中產生的潛在專利被企業及開發者雙雙拋棄,這對開發者及企業都是一種損失,也不利于我國的社會進步。為此建議專利法對發明創造的分類,在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之外增加一項關聯發明。主要定義為:職務工作中產生的發明創造,被企業主動放棄后允許開發者以個人名義申請的發明。屬于非職務發明但企業有優先購買或者使
用權。
(2) 目前的專利法,對于科研人員從事的職務內發明創造,沒有賦予發明人與單位就權利歸屬及利益分配進行協商的權利,發明人也沒有在法律上受到應有的保護。在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對發明人的權利均是以模糊、有利于單位的術語出現。如專利法第十六條:“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2]。這一條款術語為“單位應當”,從中可以看出:專利法并未對單位進行明確規定,這樣單位就在法律上有了更多彈性空間。單位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不給予任何獎勵,單位也不會受于法律的懲罰。另外如: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六條:“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可以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或者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這一條款術語為“單位可以”,從中看出:發明人的權利落實取決于單位,即:單位可以給發明人獎勵、報酬,也可以不給發明人任何獎勵及報酬。從這些條款看出,科研人員完全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建議專利法修改這些條文用語,從法律的角度保證發明人權利不被單位有意或者無意侵犯。
(3) 目前的專利法,對于科研人員從事的職務內發明創造獎勵偏低。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一項發明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于3000元;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于1000元”[3]。第七十八條 “實施發明創造專利后,每年應當從實施該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2%或者從實施該項外觀設計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于0.2%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或者參照上述比例,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一次性報酬”[4]。筆者認為,專利法實施細則雖然規定了保護職務發明人獲得報酬的權利,但由于規定的獎金數額過于具體,報酬方式過于單一,沒有體現發明創造本身的差異性和發明本身經濟價值評定的復雜性,不能反映出發明創造的真正價值。建議對發明創造按照其技術性和經濟價值的大小制定不同的獎勵方式,重大的發明可以參考私營企業或者股份制企業中的以產品發明作為股份參與企業利潤分享的方式,對發明創造者進行股份獎勵。
5 結語
上個世紀80年代專利法在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以來,有效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成績顯著。但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社會變革的加速,目前的專利法面臨著新的挑戰,專利法中的職務發明條款也面臨著當今的企業組織變革、產品開發項目的創新、科技人員的激勵等新的考驗。完善職務發明的法律條款將提高產品開發人員的動力,從而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及整個國家的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Z].2008-12-27.
[2]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六條)[Z].2008-12-2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Z].2010-01-0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八條)[Z].2010-01-09.
[5]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Z].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