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佛里·霍克斯
白令海峽中的兩座小島,間隔只有兩英里,一個屬于美國,一個屬于俄羅斯。冷戰鐵幕降下來了,但是,一條冰幕仍然難以逾越。
弗朗西斯·歐澤納指著墻上掛著的女兒麗貝卡(19歲)的照片說:“你看她膚色多白。這是我們家的俄羅斯血統。她多漂亮,不是嗎?”
歐澤納是美國西部邊界小代奧米德島上的一位部落首領。她的家坐落在陡峭的小山坡上,從客廳窗戶俯瞰,兩英里外狹窄水域的另一邊,是小代奧米德的姐妹島——隸屬俄羅斯的大代奧米德島。
弗朗西斯說:“我知道我們有親戚住在那里。老一代人越來越少了,問題是,我們對親戚一無所知。我們正在喪失自己的語言。我們現在講英語,他們說俄語。這不是我們的過錯,也不是他們的過錯。現狀真糟糕。”
白令海峽地區的這些人仍然將自己看作一體,邊界添了不少麻煩。這條邊界是在1867年劃分的,當時,美國從錢囊空虛的沙俄手中收買了阿拉斯加。但是當年誰也沒把邊界當回事,兩個島上的人仍然來來往往。直到1948年,邊界突然關閉,蘇軍進駐大代奧米德島,平民被強迫搬遷到西伯利亞大陸定居。
這個偏僻小島上的80名居民中人人都在俄羅斯某地有親戚。20多年前蘇聯解體的時候,曾經出現一線團聚的希望。
羅伯特·蘇魯克也是小島上的一位部落首領,當時他曾經參加一次探險之旅,在西伯利亞東部的楚科奇自治區尋找失散的親戚。
羅伯特的家也在小山坡上,就在弗朗西斯的家下面不遠。這里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各家各戶通過小路、臺階連接在一起。
現在他已經退役,工作是觀察俄羅斯方面的惡意活動。
但是,與俄羅斯和歐盟的邊界比起來,(白令海峽的)這個邊界相對仍很寬松,兩邊都沒有掛國旗。攔截的俄羅斯軍機總數雖然最近有所上升,但是過去幾十年一直維持在平均每年10次,此處領空被化為“非惡意”類,沒有遇到過歐洲軍隊經歷的那種(俄羅斯)強悍。
很難肯定這種輕松的氣氛會持續下去。代奧米德島緊靠北極圈,由于氣候變化、冰層融化,這里蘊藏的豐富的自然資源越來越便于開采。美國地理調查數字顯示,北極未勘探出的的石油蘊藏量占全世界的13%、天然氣占30%。
穿越白令海峽的航線更短、也更加開放。5年前,只有5艘輪船經由北極航線、而不是更長的蘇伊士運河航線前往歐洲。3年后,71艘輪船運載130萬貨物使用北極航線。預計到2020年,年貨運量將達到2000萬噸。
與此同時,還有加強跨界聯系的長遠計劃,包括在白令海峽之下修建一條長達64英里的通道。克里姆林宮已經在2011年正式批準,美國也表示支持。
羅伯特拿出一架高倍望遠鏡放在屋外窗臺上,他指著大海的另一面說:“來看一看。就在那兒,他們也在觀察我們。那所廢棄房屋的頂上,還有更往北的地方。” 透過望遠鏡,可以明顯看到小山頂上的俄羅斯觀察哨。
羅伯特收起望遠鏡拿回屋里,他說:“真不該是這樣的。我們在這里生活好幾千年了。英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沒來的時候就在,任何一國政府、任何一項條例把我們和家人隔開之前我們就在這里生活。這條邊界讓我們心都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