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楊淘
中國素有“烹飪王國”的美譽,而成都更要“美食之都”的美稱,分子料理如何與本土食材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熱題,如何使烹飪本身更具有藝術感,把傳統飲食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與時俱進,發掘美食的無限可能即將發展成一種趨勢。
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又稱分子美食學,最主要是利用物理學的理論,通過加壓、磁共振造影、低溫、乳化等技術,將食物的分子結構分解,再進行重組,使食物中的營養達到極致狀態以及人體所需的攝入量。
在中國,首先將分子料理與中餐相結合的人是來自香港的廚師AlVin Leung梁經倫,他經營的餐廳中,分子料理與中餐相結合的典范就是“小籠包”和“臘炒飯”。當客人在他餐廳中點了“小籠包”這道小吃時,因為大家怎么都美找到自己傳統意識上的小籠包,都以為是服務端錯菜了。最后,在吃下了搪瓷勺子里的球狀物(即分子料理中常見的“膠囊”),發現里面的汁水全是小籠包的味道之后,才不得不佩服這家餐廳廚師技藝的高超。隨后,分子料理已經不知不覺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棉花糖——蔗糖晶體一進入棉花糖制作機,熱量是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噴射出的糖絲已不再是原來的形態,而是由無數線性玻璃狀的糖組成,繞在一起就像是蓬蓬白雪。
分子料理進入中國餐飲市場,與傳統的中餐相比,分子料理的制作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技法,如凝膠化(使液體變成固體或者膠狀物)、球化(它里面所包括將液體凝膠化,比如像打出泡沫,制作球形物)、乳化(將富含脂肪的食物以粉末的形式出現)、粉質化以及深凍等。采用這些技術可以使食物分子相互極致化,形成特定的風味和特色,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如生活中最常見就如棉花糖、酸奶、芝士和豆腐等從不同方面改變食物。
對風起云涌,變化莫測的餐飲行業而言,分子料理在市場是不可被忽視的一個新概念。在菜品創意上,符合年輕人的視覺體驗,因為分子料理更像是一件藝術品,需要廚師精挑細琢,例如蔥郁青春這道菜品,做成了盆栽一樣的形狀,里面是放著綠綠悠悠的茼蒿和脆脆香香核桃仁,還有一些豆苗。在服務員澆水之后,煙霧繚繞,仙境一般的盆栽當中隱約出現了有著清新的綠色。在菜肴的口感上,總給人不吃到嘴里不會知其味的感覺,眼見未必為實的錯覺,比如名菜帕爾瑪火腿蜜瓜,明明看起來是個生的蛋黃,鼓起勇氣放進嘴里咬破那層膜,卻是哈密瓜汁;原本是切成塊的哈蜜瓜上放著刨成薄片的帕爾瑪火腿,而借用分子料理概念做這道菜,哈密瓜部分可以先將哈密瓜打成果汁,在里面加入卵磷脂,然后用純凈水按照一定比例調好鈣粉,將果汁用勺子舀出來放進鈣水里,兩者就會起反應,哈密瓜汁外表會生成一層薄膜將果汁包裹起來,看起來十分類似蛋黃。從做菜的方式上,整個烹飪過程,不再是單純地放色拉油、點火、翻炒等流程的順序推進,而是進行更加精細的操作——溫度的精密調控,時間的精準把握,讓常態食物展現另類形態。它可以讓馬鈴薯以泡沫狀出現,讓荔枝變成魚子醬狀,原本是液態的酒以氣體的狀貌出現,原本固體的堅果類食物變成可以在口中化開的汁水。
由于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餐飲行業不斷走出國門,同時外國餐飲技術也不斷被引進中國,其中分子料理技術從西班牙起源,逐漸進入中國市場,被國人熟知,就我們西南餐飲市場而言,就擁有三家分子料理概念餐廳。首先是紫園玲瓏翠一昆明首家分子料理概念餐廳,其菜品獨具匠心,集川粵兩派之精髓,選材很有講究,烹制別具工藝,上品佳肴口味純美更兼環保養生;其次云門錦翠一成都的分子料理概念餐廳,它的進入告別了川菜在鍋里的煎煎炒炒,擺弄起了那些神秘的試管和儀器,廚師不再像一個美食家,更像一個穿著白馬褂的科學家,一道道像畫一樣美麗的菜品,就是用這些試管,蒸餾機以及低溫加熱器通過神奇的組合而創造的。最后是三碟——成都分子料理人氣餐廳,在他們眼里分子料理不僅講究食物的味道,更講究感官,利用分子重組組合不同的口味加之符合菜品的藝術搭配,讓分子料理成為一種時尚看點。
分子美食是一種超越了我們認知和想象的食物,它可以讓食物不再單單是食物,而是成為視覺、味覺及觸覺等新感官刺激的烹調概念。現在食客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滿足于現有食物的口感,原意嘗試新品的意念也很強,對分子料理的接受度也很高,而且對分子料理的運用也不僅限于高級餐廳,生活中也時常被廚師用到,進行菜品創意,最常見的便是糖的運用,可以化為糖絲,糖水,還能利用冷凝技術,制作各種卡通造型。同時也說明分子料理早已推廣到民間各地,只是對它的運用處于初級階段,現在高科技術的發展正好帶動分子料理技術的升級,為分子料理在中餐的運用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
分子料理還能給競爭激烈的中國餐飲市場帶來一些發展機遇,中餐如何用分子料理進行改革,使傳統中餐也跟上現代科技的步伐,隨著科技創新的東風,進入下一個中餐時代。合理運用分子原理,也不是完全摒棄中餐的傳統工藝,而是使之輔助中餐,用一種新的方式帶給消費者一樣的感覺。就如一樣的荔枝口感,用土豆體現,用芋頭做的肉滿足素食主義者的需求,在奶茶里面加一些薄荷珍珠,是奶茶不僅是奶茶味,給排骨裹上一層紗衣,不僅美觀,更是全新的口感等。中餐中的分子料理可以使之更具美感,可以使之更美味,也可以帶來全新的經濟時代的體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的不斷進入,加之出境旅游的方便,人們的視野也隨著經濟的騰飛不斷擴大,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現階段分子料理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是絕大部分人早已接觸中餐中的分子料理。
分子料理追求的應該是對味道和感受的極致表達,也會涉及到很多其他專業的研究,比如聽覺對味覺的作用,英國有個廚師一直致力于研究出聽起來最清脆的炸魚,光是聽到那個聲音,人們就可以想象出那種美味了。中國餐飲市場上每天都有新開張的酒店或者餐廳,餐飲行業這塊蛋糕是非常容易進去,也會有餐廳不斷被擠出,如何分享這塊大蛋糕,在于抓住消費者的眼球,不斷創新,不斷變換,進行美食與藝術的結合。同時分子美食對傳統烹飪技術的沖擊,同時也在入鄉隨俗,分子美食技巧可與任何菜系結合,做出令消費者滿意的口味,做到中國千年傳統美食文化與全新烹飪的完美結合,分子料理的魅力在于不斷創新與突破,不斷沖擊消費者的口感和視覺沖擊。
分子料理在中餐的運用也不是只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平實樸素的傳統食物型態仍能觸及生活底蘊,也是值得保護的;現代化技術的分子料理可以成為中餐美食的輔導工具,是中國餐飲在劇烈的競爭的一個好的機遇,如何成功使用分子料理現代化技術,是中餐發展的方向之一;經濟一體時代,文化相互融合,也是餐飲行業迅速發展、崛起時代的到來,不斷創新,餐飲與科技共同進步,開創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