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 要】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合理的運行保障機制,初見規模,初現成效。隨著青年志愿者事業的不斷發展,逐漸暴露出一些不適應當前時代的問題。本文從保障機制方面歸納分析,為我國青年志愿者事業更好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保障機制 組織管理 隊伍建設 保障支持 社會環境
自20世紀提出“青年志愿者”一詞后,中國青年志愿者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事業性活動。但總體來說,我國的青年志愿者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一些在組織管理、隊伍建設、保障支持、社會環境等方面上的問題。只有不斷創新、改革當前的發展狀態,同時確立符合我國特色的青年志愿者事業保障機制,才能使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此,需要解決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保障機制出現的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組織管理的問題
當前,各級團組織在組織領導和青年志愿者服務運行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專職青年志愿者工作管理人員欠缺
雖然隨著青年志愿者事業的不斷發展,各級團組織對志愿者服務的管理不斷加強,管理隊伍也不斷壯大,但基層團組織大多采取職工在完成其他團工作的同時兼任青年志愿者服務管理工作,使得其很難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對志愿工作的管理中,并缺乏專業性志愿管理思維,從而使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的管理力度被削弱。
(二)青年志愿者事業運行機制仍需規范
1.招募制度
我國青年志愿者的招募主要有組織招募與社會招募這兩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快捷高效地保證了志愿者的募集,但其招募的人員多為在校大學生,使得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人員構成較為單一。這種單一的志愿者構成使得社會資源難以得到合理的分配與利用,也難以真正發揮志愿者的作用。社會資源作為志愿保障的一部分,其不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得保障機制的作用也得不到良好的發揮。
2.培訓制度
接受培訓權是志愿者享有的法定權利之一,但該權利在我國青年志愿者事業建設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部分青年志愿者組織只采取短期培訓的方式,主要培訓內容也僅涉及技能培訓,而忽略了對志愿者人文素養、文化底蘊、無私奉獻精神等方面的軟實力培訓。培訓方式大多過于傳統單一,使得志愿者接受吸收的情況較差。還有部分組織未曾開展志愿者培訓工作,而僅以傳幫帶的方式,口頭傳遞工作經驗,針對的人群也十分有限。這種情況使得志愿者的個人水平參差不齊,隊伍凝聚力無法提升,志愿者隊伍的整體水平無法得到保障。
3.激勵制度
目前,青年志愿者的激勵制度主要包括物質及精神兩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志愿者的鼓勵作用,但其激勵方式往往過于單一,頻率也不高,大眾對于志愿者的認可也存在一定欠缺,志愿者對于激勵的需求仍然較大。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中強調,應健全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要求各志愿者組織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志愿者星級認定制度、志愿者嘉許制度、志愿服務回饋制度等,增加了對志愿者的激勵方式,以擴大激勵制度的影響效應,充分調動志愿者的熱情。
4.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是監督志愿服務實施情況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有助于保持志愿服務的質量,衡量志愿者的服務效果及價值實現。評估志愿者活動,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首先是是否符合志愿者行為宗旨,二是是否使服務對象滿意,三是是否被社會承認和認同,四是志愿者自身得失。比較完整的評價包括了社會評價、黨政評價、青年評價等。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大多忽略對以上情況的反饋,使得志愿者無法認識在志愿服務中自身價值的體現,無法收獲滿足感與自豪感,其精神條件得不到保障,易降低其對志愿事業的熱愛及持之以恒的程度,妨礙了青年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
二、隊伍建設的問題
在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的同時,對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一)青年志愿者流動性大
隨著志愿者活動的普及,部分青年加入志愿者隊伍存在跟風或滿足自身虛榮的不良現象,其通常注意力轉移快,無法負擔志愿服務中的困難,隨著加入時間的延長,熱情度也逐漸降低,甚至退出組織,使得志愿隊伍的人員流失。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往往對各種大型賽事熱情度極高,而對于常規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性較低,使得人員分配不均,常規志愿活動難以得到保障。
(二)青年志愿者專業性不強
如上所述,由于培訓缺乏等原因,首先,志愿者缺乏對志愿精神的了解,忽略了志愿服務的核心,使志愿服務變成了單純活動而失去了對人的熏陶培養作用;其次,志愿者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仍待提高,多數志愿者因缺乏專業技能而局限于“聊天服務”;再次,志愿者的個人素質還需加強,應努力形成“志愿者的專業化形象”,即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根據服務活動的職業化要求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態度、親和力、文明禮貌、溝通交流技巧、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的體現,達到“專業化”要求,形成高校青年志愿者特有的“職業品貌”。志愿者隊伍專業性的提高,對保障青年志愿者事業的穩定性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青年志愿服務品牌欠缺
品牌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生命線,其需要經營和宣傳,價值越高,知名度越廣,志愿服務事業的效應就越大。青年志愿服務只有不斷打造成熟的品牌服務項目,才能獲得社會關注與認可及社會資源的投入而得到穩固的資源保障。此外,品牌的社會效應會增強公眾對志愿事業的認可度,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隊伍中來。當前,青年志愿品牌活動較少,多數活動形式過于傳統單一,活動流程也不夠系統完善,無法打造出特色的品牌項目,使其社會資源的獲取受限。
三、保障支持的問題
(一)志愿服務缺乏統一法律規范
目前我國的志愿服務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一部國家層面的志愿服務法,相應的法律法規較少,效力等級低,都是地方性法規,且原則性的內容多,可操作性不強,從而導致志愿服務具有很大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序性。地方性法規的多樣化導致各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管理機制無法得到統一規范,各地組織對志愿者事業的支持力度得不到保證,青年志愿服務的定義、范圍、權利、義務等概念得不到明確,青年志愿者的安全、補償、獎勵等基本權益也不到保證,導致了青年志愿者事業的不穩定性。
(二)青年志愿服務資金仍缺乏
我國青年志愿者事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有限投入,若投入力度降低,就會極大影響志愿者服務的開展。此外,我國的大多數志愿服務活動都是自發組織的,在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所需資金也大都來自民間募捐或是志愿者個人。而僅靠這兩方面的力量是難以保證資金的有效及時提供的。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青年志愿者事業的活動組織和未來發展都將受到一定限制。
(三)志愿事業宣傳力度不夠
誠然,當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數量眾多,但其前后期宣傳力度仍然欠缺,無法實現對社會廣泛的志愿者精神輻射及社會對志愿服務的普遍了解與認可,導致志愿者活動無法形成廣大的社會效應,社會人員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差等現象。青年志愿服務發展需要傳播體系的支持,從傳統的媒體到網絡時代的新媒體、自媒體,構建覆蓋線上線下、城市農村的傳播輻射面。
四、社會環境的問題
(一)青年志愿服務平臺過小
2015年共青團中央研究決定,在全團廣泛組建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深入推進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這一舉措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新平臺,開拓了志愿服務的新領域。但多數青年志愿者組織的服務平臺仍局限于社區、養老院、學校等傳統服務基地,拓展服務平臺的現象很少,使得青年志愿活動的形式及內容很難得到創新。
(二)大眾對青年志愿者事業認可度不高
當前,由于部分社會群體對志愿服務活動及對志愿者群體的認識不足,使得該群體對志愿服務活動及志愿者缺乏認同和支持,甚至對志愿服務產生了不信任的心理。這種現象一方面無法形成良好的社會志愿氛圍,另一方面無法對志愿者建立客觀的社會評價,而無法保障志愿者的精神條件支持。
【參考文獻】
[1]楊建,金小紅.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分析——基于組織社會學的視野[J].青年探索,2013(06):84-89.
[2]楊超.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的調研與探討[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3]張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02):43-46.
[4]王輝.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探析[J].科技視界,2011(23):96-97.
[5]李曉欣,譚建光.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的支持體系分析[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29(0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