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瑛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各項事業必將逐步納入法制軌道。依法治國,要求培養各行各業法律人才。海洋類高校法學專業的特色化辦學是躋身國內高校前列的關鍵,因此,要對法學專業特色的發展路徑予以分析。
【關鍵詞】特色法學專業 發展 路徑
一、特色法學專業之路的含義
(一)藍色法學之路
我校要建設藍色法學專業,走出一條具有“藍色大學”特色的法學專業之路來。我校法學專業突出了大連海洋大學“藍色”學科優勢,將與藍色海洋經濟相關的國際海洋法、海洋漁業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涉海訴訟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專業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學通識教育的模式,更專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環境等法律教育,開設了《國際海洋法》《漁業法規》《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課程。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路
在學習特色理論的同時,突出涉海實踐教學,與校外的涉海律師事務所、海事法院、海洋管理機關合作,聘請法官、律師、實務人士進課堂,實現“雙師”制。學生到各地海事局等相關部門參與海洋管理實務工作,培養學生解決涉海法律實務的能力。大連海事法院法學實踐教育基地、大連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實踐教育基地、大連海洋大學涉海訴訟模擬法庭實驗中心等,都將為本專業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提供保障,使我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了辦學特色。
(三)“法庭進校園”之路
強化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成員來自政府、司法實務部門、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大膽嘗試“法庭進校園”。“法庭進校園”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實審判活動搬移到學校進行。這種方式不僅方便了在校學生直接學習法庭審判,而且對于人民法院和主審法官也是一種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進了學校與審判機關之間的合作雙贏。
二、發展特色的法學專業之路的理論依據
(一)法治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
我國要建設法治國家,繼續培養法律人才。法學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備較堅實和系統的法學基礎理論素養,掌握較寬廣的法律實務知識,具有寬口徑、復合性、外向型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管理、科技、外語和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獨立地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和有關管理工作。
(二)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大勢所趨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實現海洋強國夢,依法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同時為遼寧沿海經濟帶保駕護航,服務區域經濟,培養高素質的法律人才迫在眉睫。據調查,我省乃至全國急需掌握海洋法律專業技能、業務精湛,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以改善和提升與海洋相關行業、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部門的執法、用法、守法水平。
(三)與我校作為海洋大學辦學特色相協調
在我校《“十二五”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我校要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重要行業影響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學。因此,我校要發展“藍色海洋”法學專業。這既符合我校建設的總體目標,也適應了國家發展海洋戰略的整體要求。可見,特色法學的研究對我校法學學科發展及對我校綜合性大學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特色辦學是躋身國內高校的關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法律本科專業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總人數35萬人,就遼寧省而言,具有法科專業的院校共計20所,在校生總量為1萬余人。很多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非常注重對法律課程的學習,有相當數量的各類專業學生在課余時間選修法律課程,以掌握法學知識作為求職及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在眾多設置法學專業的學校中,要突出我校特色,吸引更多的生源,明確我校法學專業的定位及特色發展是重中之重。
三、走具有特色的法學之路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來,法學專業本科教學工作積累為特色法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法學專業注重與實踐部門的聯系,邀請了大連海事法院、大連市行政服務中心等實務部門的領導、專家以及畢業生代表共同研討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會人員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討論,特別是針對學生專業基本素質、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法律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培養方面達成共識。隨后,法學專業借鑒其他法學專業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制訂我校人才培養方案。
我校法學專業突出了大連海洋大學“藍色”學科優勢,將與藍色海洋經濟相關的國際海洋法、海洋漁業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涉海訴訟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專業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學通識教育的模式,更專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環境等法律教育,開設了《國際海洋法》《漁業法規》《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課程。同時,突出涉海實踐教學,與相關實踐基地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大連海事法院法學實踐教育基地、大連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實踐教育基地、模擬法庭實驗中心及1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都將為本專業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提供保障,使我校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了辦學特色。我校法學專業加入了中國法學會案例法研究會、遼寧省法學會海商法研究會、大連律師協會婚姻法協會等,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這些為本課題的完成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四、發展特色法學專業之路的幾點思路
(一)宏觀方向
1.整合師資力量
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強化法學基礎專題課,使學生在具備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強化法律專業技能,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實調查能力,交流溝通、談判、訴訟、非訴訟爭端解決、接待、組織和處理法律事務的能力等;通過扮演角色來鍛煉學生的職業判斷力。
2.制定法學教學計劃
結合涉海涉漁法律事務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學教學計劃,將涉海涉漁教育貫穿到培養計劃中。按照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在加強法律教育的同時,強化涉海涉漁特色課程。優化專業核心課程,與全國指導性培養方案相適應,增加涉海涉漁法律實踐性課程。比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內模擬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體驗等環節。
3.建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建立起一套系統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保證法學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與校外的涉海律師事務所、海事法院、海洋管理機關合作,聘請法官、律師、實務人士進課堂,實現“雙師”制。學生到各地海事局等相關部門參與海洋管理實務工作,培養學生解決涉海法律實務的能力。
4.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全面提升
推行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法學教育,構建涉海涉漁特色法學課程體系,凝練出大連海洋大學法學專業教育的特色。
作為地方涉海高校,為了培養適應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法學專業人才,我校法學專業教育的定位及特色體現在培養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涉海涉漁高級法律人才。剛剛起步的我校法律碩士教育正在探討以法學基礎教育為依托,結合我校建設“藍色海洋大學”的目標,進行法律碩士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的探索,將法學知識與海洋漁業管理實務結合起來,法律碩士教育不僅要為立法、司法、執法、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大批的高素質的訴訟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發展經濟的高層次、復合型治國人才,更重要的是作為具有法律碩士授予權的涉海高校,要著眼于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培養涉海涉漁的法律專才。
(二)具體實施方案
1.結合海洋漁業法理論及實務,做好法學專業課程的設置
按法學一級學科為主設置課程,課程結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法理學專題、中國法制史專題、憲法專題、民法學專題刑法學專題、刑事訴訟法專題、民事訴訟法專題、行政法專題、經濟法專題、國際法專題。選修課按我校專業特色,設置海洋法專題、漁業法專題、海事訴訟等專題。實踐教學包括法律文書、模擬法庭訓練、法律談判。實務實習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處、海洋漁業管理等實務單位或政府法制部門、企事業單位法律工作部門進行。在職業能力上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包括法律職業思維、職業語言、法律知識、法律方法、職業技術等方面的法律職業從業技能。學位論文應以法律實務研究為主要內容,但不限于學術論文的成果形式。論文內容應著眼實際問題、面向法律事務、結合法學理論展開。重在反映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與知識綜合解決法律實務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
2.成立法學涉海實踐教學中心,設立開展法律涉海實踐教育的平臺
(1)由法學涉海實踐教學中心,負責涉海實踐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建立涉海實踐教學體系化,形成大連海洋大學法學實踐教學特色。
(2)強化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成員來自政府、司法實務部門、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大膽嘗試“法庭進校園”、模擬示范庭、法學專家工作站、交叉任職等多種方式,保障法學教育具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和專家。“法庭進校園”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實審判活動搬移到學校進行。法學專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職是經學院與大連海事法院協商推出的雙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學專業優秀的師資受聘大連海事法院人民調解員,同時,海事法院的法官經學校聘任擔任在校學生教學指導教師。這種方式不僅為學校的優秀師資提供了接觸實務,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審判機關共享學校的法學教育資源,有效地推進了學校與審判機關之間的合作雙贏。
五、特色法學之路的創新之處
(一)解決了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
傳統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所培養的人才局限于狹隘的“法學專業”范圍內,是標準化與同質化的。特色法學之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采取實際措施凝練“藍色大學”具有涉海涉漁的法學特色教育,特別強調和注重法學學生解決涉海涉漁法律事務的綜合能力,解決了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
(二)加強了理論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性
走特色法學之路,不僅強化了扎實的法學理論教育,還認真安排涉海涉漁法律職業教育內容,并與司法部門聯合實施開放式辦學,增強了法學專業教育的適應性,縮短了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之間的距離。
(三)體現了法學人才培養的互動性
走特色法學專業之路必須先讓學生參加法學專業專題教育階段的學習,再有所側重參加其他平臺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漁法律課程和實務環節,這樣保證重點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識和具有解決涉海涉漁法律問題能力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