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前 張穎慧 楊福壽



【摘 要】職業認知,即對所從事職業的認識。正確的職業認知對醫學生未來的擇業就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職業認同感有助于醫學生盡早樹立正確的職業認知。
【關鍵詞】醫學生 職業認知 建議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高學歷人才大量涌現,職場競爭愈演愈烈,各企、事業單位對員工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同樣,作為一名醫學生,也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而大多數醫學生對醫學這一職業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甚至有一部分醫學生將醫生這個職業簡單的看成謀生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作的責任心與歸屬感,從而限制了自身在醫學領域的發展和成就。
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挑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1]。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對醫學生的職業認知現狀展開調研,以求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幫助在校醫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從而將來更好地擇業就業。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采取調查問卷方式采集研究數據。調查樣本嚴格根據昆明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9級八個班級五個不同專業共計464名學生、性別等因素進行調查。調查采用不記名形式。采用自制調查表,經過相關教師、專家反復論證,在預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正式調研。
二、調查結果
(一)被調查者一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64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30份,回收率92.67%。被調查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二)醫學生選擇專業的動機分析
430名被調查者中,從選擇就讀目前專業的動機來看,出于自己興趣的占47.44%,受父母職業影響的占28.37%,受親戚朋友影響的占15.58%,認為醫生社會地位高、受人尊重以及抱著救死扶傷的責任感而選擇就讀本專業的僅4.42%和4.19%。
(三)醫學生對醫生職業的認知情況
2001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目的是為保證畢業生畢業后具有從醫的核心能力,這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技能、科學基礎、人文素養、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及信息管理七個宏觀方面。在此次調查中,對這七項基本素質能力的認知,按照學生所認為的重要性認同度排序依次為:臨床技能、醫學知識、溝通能力、人文素養、科學基礎、批判性思維、信息管理。其中,對臨床技能和醫學知識認同的學生比例分別為85.20%和80.35%,遠遠高出對人文素養的認可,這方面的調查男、女生之間無明顯差異。當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醫學服務的目的視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病,對醫療質量的評價標準除了醫療技術力量本身外,還有醫療服務的人文因素,這就決定了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互滲透融合的雙重性質。
醫生職業性質關注點的調查顯示,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很關注社會和病人對醫生的尊重;其次,學生對醫生職業的工作強度、收入和個人安全也較為關注;在這項調查中男、女生間無明顯差別。
(四)職業生涯規劃情況
有一半男生(82/164)表示沒有做過規劃,有43.61%(116/266)的女生同樣在近一年時間還未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這方面提示我們要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比如在開展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內容等。
(五)對醫生職業的評價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18.37%認為醫生這一職業收入高、地位高,63.49%認為醫生這一職業收入一般、較累,13.26%認為醫生這一職業沒什么地位、常被人誤解。
可見醫學生對醫生職業的認識和評價并不是很一致,雖然他們對這一職業的認可度較高,只有少數人對這個職業持否定態度,但這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情緒和擇業傾向。
(六)對醫德醫風的認知及對當前醫德醫風的總體評價
現實中不良醫德醫風確實存在。作為行業未來從業人員的醫學生對當前社會中醫德醫風進行評價,認為很好和較好的分別占6.51%和26.98%,很差和較差的占6.05%和9.30%,一般的占51.16%。從這一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廣大醫學生既沒有對醫德醫風過分夸張的歌功頌德,也有別于當前社會上多數媒體對醫生醫德醫風的片面失實報道,總體來說他們的評價是趨于客觀和理性的。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42.33%認為病人對具有高超技術的醫生更為信任,38.37%認為病人對具有認真負責態度的醫生更為信任,15.35%認為病人對名氣大的醫生更為信任,3.95%持其他看法,且男生和女生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上基本一致。
三、討論及建議
(一)培養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加強醫學人文教育
調研結果顯示,家人的職業、醫生的社會地位以及醫生救死扶傷的崇高責任感,對醫學生選擇醫學專業的影響不大,決定性因素還是學生個人的興趣。這個結果,一方面反映了長期以來,社會和家長對學生個人興趣的尊重在學生大學專業選擇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當下不和諧的醫療環境,使得醫療行業從業者失去了應有的職業自豪感。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事醫生職業的學生家長甚至反對子女繼續選擇醫生職業。由于少數醫生因收紅包、回扣使得醫生形象在人們心目中下降,進而導致醫生職業聲望有所下降;這些都造成了醫學生對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責任感缺乏認同感。然而,從歷史的視角、國際的視野以及醫學的本質來看,醫生都應該是一個受到全社會尊重的職業。人們對現行醫療體制的批評,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社會大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渴求以及現實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
隨著當前醫患糾紛的不斷增多,醫學人文素質的薄弱已日益顯現。一方面,在理念上,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漸被肯定和強調,但另一方面,在實行中,卻多被忽視或浮于形式,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院校中的實際地位不高,醫學院校中仍以“醫學專業知識”為重,人文醫學教育課程多為選修課,學生選擇目的多為掙學分,大多數學生對醫學人文課程的目的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應豐富校園內的醫學人文宣傳途徑,適當引導,讓學生能真正認識醫學人文對他們將來職業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不斷加深此認識。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各醫學院校開設的課程多不相同,缺乏學科整體規劃。因此,有教育學家提議,應在全國范圍內確定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我國醫學院校普遍開展的人文課程實用性差,多以課堂講授、理論灌輸為主,教材更新速度緩慢,相應的我國社會發展速度較快,醫療體制的變化和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的現狀,造成學生自覺學習用處有限,學完后仍無法和病人、家屬有效溝通,正確處理相關的問題,學習與實踐的脫節的后果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效果欠佳。所以,醫學人文課程應以實用性為主,學習的不應是單純的理論體系,而是醫學生在醫學實踐中真實有用的東西,課程應注重實踐、討論,緊貼臨床前沿,具有相當的實用性,才能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科學、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病患的真正需求,讓醫學生在掌握一種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人文理性的文明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學會尊重病人,體恤病人,以人為本,體現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人文服務的落腳點。
(二)引導醫學生樹立新型的醫療服務理念
我國當前的醫患關系不和諧的情況還相當普遍。諸如醫生對病人態度冷淡,醫德水平低,責任心不強,甚至發生醫療事故,引發醫療糾紛;有一部分病人不配合治療,不遵守就醫道德規范,肆意妄為,蠻不講理甚至辱罵、毆打醫務人員。在當前醫患關系還不和諧的情況下,如何做好醫療服務工作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醫學生應學會與患者建立“共同參與型”的醫患關系,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觀念。
(三)培養醫學生職業認同感,加強醫學生就業指導
目前很多醫學生的職業意識處于懵懵懂懂或茫然無助的狀態,不少醫學生對職業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概念,這將嚴重影響自身的學習態度和職業追求,進而影響其畢業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因此,醫學教育工作者應盡早幫助醫學生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這樣有利于醫學生更好地在職業發展層次、發展領域、發展類型以及多元價值觀等方面正確定位,逐漸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素養[2],所以應從他們走進大學校園開始進行,而不是臨近畢業時開展的臨時性工作,這樣才能有利于醫學生及早地做好職業中的專業知識準備和社會角色準備,并習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瑞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主要精神解讀與熱點、難點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0(02):3-10.
[2]邱秀華.醫學生職業意識現狀調查及培養對策探討[J].高教探索,2008(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