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偉
10月16日,我校有幸邀請到了上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雷正光教授來我校做了關于“如何實施現代學徒制”為主題的專題講座。會上,雷教授從他在德國的親身經歷講起,點點滴滴的事例,仿佛我們親身經歷的一般,是那么的感人、說服力強;然后講了德國的現代學徒制體制;最后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企業、學校的基本情況,就如何實施學徒制試點工作做了細致、精彩的講解。過程中,用上海某一中職學校為例,從方方面面給我們介紹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為我校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應如何實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建設性意見,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一、國外現代學徒制實施情況
目前,德國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學徒制體系,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效果最好,在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均有更強的競爭力,而學徒制發展不好的國家,原因主要是政府關注少和缺乏社會支持。德國學徒制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三點:
一是國家層面的規范管理。德國的公法和私法都明確規定企業必須付給學員報酬,保護了學員的權益,從國家層面為現代學徒制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靈活的經費投入。充足的經費保證了學員的學習機會,保障了職業學院的健康發展,保護了企業及其他機構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如學徒培訓3年的總費用,政府、企業與學校按7∶3的比例支付,學員如果失業,還可申請減免學費。
三是確定企業教育的主體地位。在德國現代學徒制中,企業主動成為教育主體的最大驅動力來自政府提供的專項資金。政府按照參加培訓的人數,結合學員就業率和薪酬撥款給培訓企業,對接受培訓學員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學徒培訓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收益,成為企業的重要經濟活動之一,徹底解決了企業參與動力不強的問題。現在,德國逐步將學徒制培訓上移到大學層次,使其向“英才教育”的方向發展。
二、我國現代學徒制實施情況
中國在21世紀初已經開始反思職業教育的現狀,從反思1958年“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提出到反思如何探索現代學徒制度,將啟動實施和加快推廣現代學徒制度試點放到國家規劃中來。接著,廣東、浙江、上海等一些職業教育民展較快省份的職業院校開始試行現代學徒制。各個省在試行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認識到了現代學徒制需要校企合作共擔風險和國家政策的保證,其成功實施可充分保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利益。
大多數企業認為沒有必要和學校合作搞學徒制,原因有以下幾點:(1)學員薪酬問題,企業是否承認我們的學生是他們的正式員工;(2)師傅薪酬問題,培訓需要專人來負責;(3)培訓設備、場所問題,培訓所需的教室或車間、設備由誰來提供;(4)學員在本公司就業穩定率問題,培訓結束后,學員在本公司的就業穩定率不高又如何。
三、我縣數控行業發展情況
當前我縣正處于從煤炭、石油等原材料資源型工業城市逐步轉型時期,平涼的煤、慶陽的石油產業都在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改造機械裝備制造業,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推進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推進隴東地區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急需大量機械制造與加工技能的人才,尤其是數控技能人才。我校是平涼市高技能數控操作工的重要培訓基地,有責任和義務為振興地方裝備制造業,培養和輸送大量數控加工高技能人才。
四、我校數控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校數控專業實施學徒制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這幾點:找不到企業與我們合作;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資金問題;以什么樣的形式和方法合作,能讓企業和學校都滿意。
五、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幾點建議
首先,我們要堅持政府統籌,協調推進。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系統規劃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積極和本縣或本市的機加工企業取得聯系,洽談合作相關事宜,努力拓展合作渠道和方法,把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試點工作的根本任務,統籌利用好政府、企業、學校、等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
其次,要堅持合作共贏,職責共擔。要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切實解決好合作企業招工難問題。
再次,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不同地區行業、企業特點和人才需要要求,在招生與招工、學習與工作、教學與實踐、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資源建設與共享等方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切合實際、雙方滿意的合作形式。
然后,要堅持校企共建師資隊伍。現代學徒制的教學任務必須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形成雙導師制。探索建立教師流動編制或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和專業建設的力度。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應納入考核,并可享受帶徒津貼。學校要將指導教師的企業實踐和技術服務納入教師考核并作為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
最后,要堅持全面撒網,重點突破。要明確企業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從而找出突破口尋求合作,要把和我們已經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合作工作要進一步推進,力求深層次的合作,系統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考試評價、學生教育管理、招生與招工,以及師資配備、保障措施等工作。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力爭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