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職業教育貫穿于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始終。在“職業大學堂”理念背景下,水利高職院校可著力構建校企合作、辦學決策與執行、質量保障三大體系,水利教育、水利技術研究與服務三大中心,建設生源、實訓和就業三大基地,優化人才培養環境。
【關鍵詞】職業大學堂 水利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體系
職業學習與提高是一個伴隨終身的交替過程,職業教育不僅存在于職業院校,更是一種教育常態,貫穿于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始終。從這個角度出發,“職業大學堂”理念強調職業規劃、持續教育、以終為始、終身學習,其內核思想可以概括為“八化三提升”:“八化”是對職業大學堂的基本規定,主要內容是“辦學集團化、管理信息化、專業實體化、成績綜合化、教學團隊化、服務社會化、考核過程化、教育終身化”;“三提升”是“職業大學堂”的目標所在,將職業生涯分為三個提升階段,第一次提升是從學校到初就業,第二次提升是從初就業到初升職,第三次提升是業有所成,成長為行家。其中制訂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實施“職業大學堂”教育理念的一項必備要求。
在這種背景下,水利職業院校可著力構建校企合作、辦學決策與執行、質量保障體系,從辦學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質量等方面彰顯辦學特色,進而樹立職教品牌;建設水利教育、水利技術研究與服務中心,實現水利職業學歷教育和崗位繼續教育配套實施、教育服務與技術服務同步發展,提升服務水利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配套建設生源、實訓和就業基地,實現培養服務于水利水電建設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標。
一、構建校企合作、辦學決策與執行、質量保障三大體系
校企合作體系應立足于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實踐性、職業性,以水利職業教育集團等校企合作機構為平臺,為開放性教學奠定物質條件、為實踐性教學提供內容與規范、為職業性教學明確目標與原則;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實現人才質量的客觀評價,最終實現人才質的飛躍——由學習者變為勞動者。辦學決策與執行體系的建立,應按照職業教育前瞻性要求和終身教育的職教理念,針對本系統、本學校、本專業的特殊性制訂切合實際需求、可操作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針對學生不同職業需求的職業生涯規劃,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不同資質學生的個性需求,充分挖掘學生的職業潛力;著眼于職業教學規律,開發教學情境,解決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教學問題,實現職業技能的突破;著眼于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思想與道德素質要求,打造校園文化,培養具有水利特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質量保障體系應依據人才標準及規范,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與配套的管理制度,實現教學過程的規范管理、教學質量的公平評價、教學勞動的科學量化和教學效益的有效考核,并全面評價學校對水利事業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貢獻。
二、建設生源、實訓、就業三大基地
生源基地主要解決學生的擇業問題,通過職業觀摩、體驗示范、崗位定向等,實現學習者從感性的職業認知到理性的職業選擇的轉換;建立數量適當、條件良好的生源基地,有利于引導良好的人才結構和辦學規模的穩定。實訓基地主要解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問題,通過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的交替實訓,學生的知識被固化成技能、練習轉化為經驗,職業道德得到強化,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就業基地主要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可以引導人才的合理流動,及時更新水利人才結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內容,訂單培養是實現就業的主要形式,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人才規格的規定,是教育發展的具體體現。就業是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是職業繼續教育的起點,也是學生職業規劃實現的第一步。
三、建設水利教育、水利技術研究和水利技術服務三大中心
利用“政行企校”聯合共建機制,采用“3+3”(研、學、用與政、企、友結合)模式,建設水利教育、水利技術研究和服務中心。水利教育中心包括職業學歷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水文化傳播和水知識管理四大職能模塊。職業學歷教育由學校教學系部及二級學院承擔,開展教研教改,完成日常教學和大學生素質拓展任務;職業技術培訓由職業鑒定中心和水利職業培訓中心承擔,完成水利職工崗位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水文化傳播和水知識管理兩大模塊由水文化空間負責實現,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的力量,傳承和弘揚水文明,挖掘與分享水知識。水利技術研究中心可由水利水電建筑技術、水能資源開發技術等專家工作室組成。工作室以資深專家簽約受聘的形式組建,以專業教學團隊為主要成員,每個工作室對內聯系到具體專業,對外聯系水利企業,面向行業企業一線需求,開展課題研究,解決技術難題,集科技開發、技術推廣、大學生創業、社會服務“四位一體”。水利技術服務中心則由專業實體公司組成,是工學結合的具體實施載體,實行獨立核算,對外承接業務,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建設過程。
總之,職業大學堂背景下的水利職業院校,應著力以創新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形成校企共管、共建共榮的長效辦學機制構建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校企合作、辦學決策與執行、質量保障體系;圍繞服務水利與地方經濟開展功能性基礎建設,建設水利教育、水利技術研究與服務中心,加強科研與教研,提升辦學水平和整體辦學實力;建設職業體驗型生源基地、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和環境、績效與發展優良的就業基地,完善“招生——培養——就業——成才”的職業教育良性循環機制,推動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及辦學品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