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赪云

李侃,“雙順京式旗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紅都集團現任的高級女裝技師中資歷最老的一位。21歲那年,李侃被分配至紅都集團的前身,當時的北京人民服裝廠學做女活兒,迄今已是37年。談話過程中,李侃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她與旗袍的故事。
結緣
李侃說,她是子承父業,她的父親就是一名做女活兒的裁縫。那時,父親在剛剛遷京的友聯時裝廠工作,李侃沒事兒的時候就會去那兒玩,而她與旗袍的初見,也是在那里。回憶起那天,李侃清晰的記得:“那是一件墨綠色的絲絨旗袍,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特別好看。”
因緣巧合,1978年,21歲的李侃被分配至北京人民服裝廠學做女活兒,從此開始了她的女裝制作生涯。
“那會兒剛插隊回來,完全是零基礎。”回憶起剛進廠的時候,李侃笑道,“以前都是拿鐵鍬、拿鋤頭的手,拿起繡花針了,手上扎的凈是針眼。”
從最基本的拿剪刀、拿針、戴頂針,到拱布頭、鎖扣眼、開口袋,再到最后能夠獨當一面,李侃用了三年時間。三年間,李侃勤奮好學,動手能力也很強,廠子里的師傅們都很喜歡李侃,把多年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了她,扎實的基本功為李侃之后學習旗袍技藝奠定了基礎。
“我做成的第一件衣服是一條在當時非常時興的微型喇叭褲,從買料到裁剪再到制作,都是自己完成的,”李侃回憶道,“當時特別高興,也更有勁頭了。”成品的完成給李侃帶來了強烈的滿足和喜悅,她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練成一手好手藝。
據李侃回憶,她與旗袍的再次接觸已是90年代初,彼時,由于外交事務增多,國家對于外交人員的著裝有了更高的需求,旗袍,作為中式女裝的代表,就此回到了歷史舞臺,原來的北京人民服裝廠也經過整合,變成了如今的紅都集團。
作為為國家政要制裝的定點單位,紅都集團成立了小組專門學習制作旗袍,李侃也在其中,這一學,就是20多年,2007年京式旗袍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李侃也成了京式旗袍的傳承人。
旗袍中的“大家閨秀”
雙順旗袍起源于1921年,祖師爺韓俊峰老先生在東四六條的老君堂創辦了“雙順”成衣鋪,由于款式新穎,手藝精湛,鋪子開張沒多久就獲得了一片盛贊,成了民國年間北京最大的一間專門制作中式服裝的成衣鋪。
“當時有一位大戶人家的小姐要過生日,老先生給她做了一身紫紅色的絲絨的旗袍,運用了西洋的剪裁方法,小姐穿著那件旗袍參加晚宴,一出場就驚艷了四座,一問,才知道是雙順做的。”李侃笑道。
比起妖嬈的海派旗袍,京式旗袍更多的是莊重,更加適合出席正式場合,用“摩登女郎”和“大家閨秀”來形容二者的區別再合適不過。
“京式旗袍比海派旗袍更傳統一些,傳統的旗袍本身是很厚重的,也很寬松,現在我們見到的旗袍都是改良旗袍,”李侃說,“海派旗袍面料偏薄軟,剪裁更修身,更加凸顯人體的美感,京式旗袍更多的是服裝本身的美感,細節更繁復,更精致,像京繡、盤扣,還有花邊的修飾等等,更加大氣莊重。”
由于紅都集團的特殊性質,李侃這些年接待了不少國內外的知名人士。2008年12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攜夫人方瑀訪問大陸,為方瑀夫人定制服裝的任務落到了李侃身上。為了能給方瑀夫人制作一件滿意的服裝,李侃將所有制作女裝的面料都帶去了。
“到了之后就發現她形象、氣質都特別好,膚色特別白,穿旗袍一定好看。”李侃笑著回憶,“而且既然都到了北京,那還是穿咱老祖宗留下來的衣服最好。”
旗袍的制作需要時間,但連戰一行只在北京停留了兩天就返回臺灣,因此未能親眼看到方瑀夫人將旗袍穿在身上的樣子,李侃直言遺憾。
“粉色的底兒,上面帶點白帶點灰,然后鑲了一個灰色的牙子,”她說,“沒來得及讓夫人試,后來只能請國臺辦的工作人員前往臺灣的時候帶過去,反饋回來說夫人挺滿意的。”
匠人匠心
據李侃介紹,雙順京式旗袍量體多達13處,盤、繡、滾、鑲、拼和鏤等制作工藝均是手工完成。
“很多東西很難用語言或者書本來表達,”她說,“就得是師傅一點一點地教。”
這些年,李侃也收了不少徒弟,但由于各種原因,來來回回,來了不少人,也走了不少的人。她顯得有些無奈,語氣中帶著遺憾:“也不能賴這些孩子,現在的價值觀就是這樣,孩子們心里難免會浮躁。”
“能踏踏實實學技術的不多了,能留下來的都是耐得住寂寞的。”她說。
令人欣喜的是,從去年開始,一股“匠人精神”熱潮席卷了我們的生活,將這個早該被重視的詞匯再次提及。
“對我來說‘匠人精神就是‘針針計較,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李侃說道,“可能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兒,但卻能專注地干一輩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手工技術的傳承,這對李侃來說是再高興不過的事情,她表示,歡迎有心學習的年輕人加入紅都,“我也沒有什么別的要求,只要你們愿意學,有心學,我就太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