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榮


在碉樓之鄉廣東省開平市,人們傳頌著該市老促會送牛扶貧、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故事。
那是2011年春節期間,該市老促會名譽會長黃廣漢有一心事縈繞在心頭。黃廣漢是該市蜆岡鎮人,當過兵,并擔任過江門市委常委、江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開平市委書記等職務。他從調研中得知,該市老區脫貧任務仍然較為艱巨。用什么辦法幫助村民早日脫貧致富?該市天氣暖和,雨水充沛,嫩草茂盛,是牛的天然牧場。他回想起年幼時替地主放牛的情景,于是靈機一動,想到發動老板出錢買小母牛分給貧困戶的辦法。他和老促會一班人商量,大家都說好。于是,黃廣漢立即安排出訪澳門,直奔澳門開平同鄉會,在那里見到幾位正副會長和理監事。他將送牛扶貧的想法與澳門同鄉會的幾位老板交流后,大家都覺得可行,于是就把事情給定下來了。根據當時市場行情,由澳門老板出錢10萬元,購買小母牛20頭,分發給貧困農民管養,幫助他們早日脫貧致富。
買回20頭小母牛,怎樣分配,這可是個大問題。該市老促會的做法是“四定”:首先是定點,由市老促會經過多次實地的調查和考察后,決定將牛分配給養牛環境優越的赤水鎮高龍村委會和蜆岡鎮群星村委會共20個貧困家庭來管養,這樣有利于日后管理和跟蹤監督;二是定戶,由鎮村民主、公平、公正評定領養戶,并張榜公布,群眾無異議,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定牛,領養戶通過抽簽方式,領到屬于自己收養的牛;四是定責任,分別在高龍和群星村委會舉行贈牛交接儀式,該市老促會和所在鎮領導分別講話,要求領養戶認識到自身責任,感恩熱心人士幫助,盡心盡力養好牛。最后受贈家庭與村主任現場簽訂責任書后,高高興興將牛牽回家。這樣做,達到了群眾滿意、捐贈者滿意、牽線人滿意“三滿意”的效果。
贈出的牛等于嫁出去的“女兒”,市老促會和鎮農辦的同志下鄉時,都喜歡到現場看牛養成怎么樣,指導和督促受贈家庭將牛養好。幾年過去了,養牛戶都能按責任要求將牛養好,早前百多兩百斤的小牛如今都長成肥壯的母牛,成為干農活的主力,而且都懷孕生仔。受贈戶樂開了花,村里人都很羨慕,市老促會和鎮里的同志都很高興。
赤水鎮高龍村委會荷木龍村農民李大業,是一名黨員,退休村長,全家6口人,他兒子有殘疾,另有兩個孫子還在讀書,家庭十分困難。村里評定給他家庭飼養一頭牛,他們視母牛為寶貝,精心料理,經過四年時間,母牛生了三頭牛仔,賣了兩個大的,收入1.4萬元,靠養牛實現了增收減貧。村里人問他,養牛是粗活,何必這么細心養牛呢?老村長說,“我是簽了責任書的,上頭看著,老鄉盯著,養不好不成啊!國家的扶貧政策就是好,我家養牛致富這條路,走對了!”其他領養戶也與老村長家一樣,都能夠靠養牛減貧脫貧,生活越過越美好,都感謝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老促會的熱心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