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六條原則。其中第一條原則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鮮明的發展思想。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1月23日下午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體現了我們黨的理論路線和根本宗旨,又突出問題導向,對堅持這一發展思想做出了周密部署,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與魂。
體現了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問題上的具體運用和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線。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唯物史觀分析社會歷史活動的理論立場根本一致。在看待社會歷史活動尤其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與唯心史觀相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將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訴諸從事社會生產的廣大人民群眾,認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活動及愿望體現了歷史主流,預示著社會發展方向。唯物史觀確認,人民是社會歷史活動的真正主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觀的高度確立了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也就是“發現”了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理論的提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靠剝削工人榨取剩余價值的秘密,指出勞動產品是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結晶。這就將社會財富的創造歸功于廣大勞動者,從根本上確立了人民在生產活動中的創造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將人民看做發展中最根本、最能動和最具創造力的因素,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所形成的重要發展思想。
正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線,我們黨鮮明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體現了發展本原和發展歸宿的根本統一。從發展本原上講,離開人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要依靠人民謀發展,“激發各族人民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事關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切身利益問題的政策制定中來,充分發掘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限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社會發展共識,形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和依靠力量”。從發展歸宿上講,離開人民的發展就像輪船偏離了航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要為了人民謀發展,不僅“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還要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說,一切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旨在讓廣大人民獲得更多的改革成果,享受更多的社會服務。
體現了黨治國理政的根本宗旨
我們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歷史。
毛澤東同志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社會一切物質、精神和藝術創造都出自人民之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認為,人民群眾是認識的主體,也是權力監督的主體,“如果違背了相信群眾這條根本原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工作中必須善于向群眾虛心求教,“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么,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對此,他提出要走科學的群眾路線,也就是“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
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要將人民利益作為衡量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根本標準。”他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共產黨人只有將執政為民的理念貫徹到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基本原則的制定中,融入到具體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風之中,才能夠與時俱進,獲得不竭的生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他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檢驗群眾工作乃至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個標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后,江澤民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將人民看做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也明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通過系列重要講話表明了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當選總書記后,他表示:“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在關于“中國夢”重要思想的表述中,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視黨的群眾路線,將其看做黨的“生命線”、“根本工作路線”,并先后兩次號召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同時,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也接續提出要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放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八項基本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五條原則和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六條基本原則之中。
建國67年來,幾代領導人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實踐表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思想,實現人民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總結歷史、契合現實、展望未來的一次深度總結,是95年來黨的宗旨、執政理念以及價值追求的必然體現。
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好新發展理念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正是貫穿和統領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指導原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主要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優質、更舒適的生存環境,同時,還要大力推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好人才引進、評價、激勵、保障、培育等人才服務工作,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民的創新潛力,營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氛圍。協調側重于發展的整體效應,主要是通過改變區域間、城鄉間、經濟和社會間以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間發展的不均衡態,實現人口、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通過要素間的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實現區域間、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人民生活質量的均衡狀態。綠色是指發展既需要人與自然的和諧,又需要兼顧當下與未來,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把原本低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模式向創新、綠色的雙輪驅動模式轉變,以此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進而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新時期的開放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促進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高效配置以及兩個市場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發展的要素結構和人才結構,拓寬民眾視野,為人民搭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共享是新時期評價發展績效的尺度和標準。從世界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堅持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人民就會滿意,國家就會安定。其根本目標在于讓發展更加公平、更加正義,讓發展的成果普惠于民,讓更多人有公平機會參與發展。新理念自成體系、緊密相連,其核心就在于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一個社會是不是真的發展進步,關鍵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有沒有實現真正的提升。95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選擇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道路,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匯成一句話就是,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一切。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根本要求,也指導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按照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靠人民”、“為人民”構思未來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這種發展理念必將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事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研究”(批準號為15ZD003)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