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王斐

摘 要:傳統應用的采油管柱具有很多的劣勢,比如容易污染地層,應用的時間比較短,整體的操作難度比較大,而且還時常出現故障,因此改善傳統的管柱,十分必要。有關學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引用多功能采油管柱不僅能夠避免上述問題,還能夠提高泵效。本文主要通過對多功能采油管柱技術研究,著重探討了多功能采油管柱的現實應用,希望能夠提供借鑒。
關鍵詞:多功能采油管柱;研究;應用
中圖分類號:TE357 文獻標識碼:A
因為現階段我國的油田開發量已經非常大,這使得地層能量呈現出逐漸消失的狀態。一般情況下,待到油開采到后半階段,地下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虧空,而且因為油層滲透率非常低,井底能量要想完全的恢復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為了能夠緩解上述問題,學者進行了新工藝的研究,而其中應用效果最佳的就是多功能采油管柱。
一、多功能采油管柱技術研究
1 亟待解決的困境
多功能采油管柱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采油產量,但是這需要工作人員正確合理的運用該技術,比如做好管柱錨定工作,按照熱洗工藝步驟進行采油等。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還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首先,地層污染問題。工作人員應該應用封隔器,隔離油層,以此保證熱洗液不能進入到油層中;其次,管道彎曲問題。坐封載荷時,非常容易造成管柱彎曲,影響采油量。工作人員應該按照熱脹冷縮原理,管道在膨脹期間會形成非常強大的膨脹力,使用溫控元件密封油套環形空間;最后,卡瓦錨卡井問題。
2 負壓采油
工作人員在油井射孔段位置選擇一個部位下入封隔器。此時隔離環套中有大量的混合液氣柱,而封閉環套空間閥周圍也存在著一定的流體,這樣就形成與外界相互隔離的封閉系統。汲油過程完全都是在密閉的環境中完成。這與采油系統與早期應用的開式系統相比,能夠有效的防止混合液氣柱參與采油,使得環套空間閥周圍的流體發生明顯的變化,以此保證環套空間閥具有非常明顯的負壓效應。
如果井底出現了負壓效應不僅對桿泵抽油井產生影響,也會對汽油比產生影響,對前者主要是增壓影響,對后者主要是降低影響。因為井底壓力出現了明顯升高,這不僅阻礙了氣體離析,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泵入口處存在的自由氣量,因此使得汽油比明顯下降。此外,負壓效應的出現,也使得液體進泵壓差明顯提升,泵筒因此擁有非常大的系數,這使得泵效率顯著提升。
3 多功能采油管柱結構與工作原理
3.1 管柱結構(如圖1)。
3.2 工作原理
按照油井具體的數據以及井下的相應的溫度,工作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溫控封隔器進入到油井中,該設備達到指定位置后,溫控元件因為熱能而產生了膨脹,膠筒也因此得到壓縮,這使得溫控封隔器完全坐封。因為油套環被封隔器完全的密封起來,形成封閉空間,此時就會出現負壓采油效應,這使得油層中液體聚集增添了很大的阻力,從而使得井底能量更好的恢復,以此使得產液量進一步的增加。抽汲期間,液柱力發揮了明顯的作用,這使得管柱不會任意的伸長,進而降低了沖程損失在,大大提升了泵效。
3.3 技術指標
多功能采油管柱最大外徑114mm,耐溫120℃,耐壓20MPa,適宜于井溫60℃~120℃的低產井。
3.4 性能特點
多功能采油柱可實現管柱錨定及負壓采油,較大程度地提高泵效,提高熱洗效率,保護油層,防止污染,降低熱洗成本和油層改造費用。
二、多功能采油管柱的應用
某油田依據實際情況,應用多功能采油管柱共47井次,這其中下入深度最高達到了2300m,應用時間最長的達到了425d,增油達到了3527t,泵效提高了接近18%。QC 29井位于中原油田采油五廠慶祖油田,生產井段為2404.1m~2608.2m。該井檢管前泵深2097.0m,泵徑38mm,沖次3min-1,沖程3.5m,日產液7.3t,日產油2.8t,含水質量分數61%,泵效42.5%。2007年8月20日該井檢泵作業下入多功能采油管柱,泵深、工作制度不變。作業后觀察,20d內油井生產與檢泵前相比,效果不明顯;隨著生產時間的延長和管柱的負壓效應,油層滲透率得到了改善,井底壓力上升,產液量逐漸增加,生產一直保持平穩。目前日產液11.8t,日產油5.6t,含水質量分數53%,泵效68.8%,泵效提高了26.3%,2007年10月26日QC 29井結蠟嚴重,測電流40A/24A,需進行熱洗,熱洗用時2.5h,用水22m3,進口溫度95℃,出口溫度48℃,熱洗后電流下降為28A/20A。該井措施前熱洗,清蠟后含水7d才能恢復,下入多功能采油管柱,熱洗后含水5d恢復正常。
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多功能采油管柱不但能夠解決傳統管柱出現的問題,而且由于設計合理,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同時安全高,可靠性強,方便應用,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錨定裝置防砂哦設計,徹底解決了卡井問題,也大大減少了異常情況的出現,因此多功能采油管柱能夠加以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禾丁,谷開昭,朱愛萍.各種油管錨定方法淺析[J].石油礦場機械,2003(06).
[2]崔旭明,何富君,譚云,楊曉翔,羅敏,張永弘.油管的疲勞強度分析[J].應用力學學報,2003(01).
[3]范興亮,何春容,何世明,李榮.用計算機校核油管柱強度的方法[J].鉆采工藝,2005(02).
[4]謝守平.可增加下入深度的變徑連續油管柱[J].石油機械,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