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勤儉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強調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新形勢下要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找準自身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在“十三五”時期再上新臺階。
一、“一帶一路”是統籌國際大局和國內發展目標的宏偉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維護我國良好發展環境作出的科學決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戰略內涵。
“一帶一路”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大構想。以和平互利為主旨的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時期,“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承接中外、連接歐亞的經濟走廊,賦予了古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是我國一貫堅持的和平發展、睦鄰友好理念和實踐原則的豐富與創新,是當代中國與泛亞太區域國家和地區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抉擇,是促進各國優勢互補、機遇共享、共同發展,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建和運行,絲綢之路基金等新型融資平臺相繼建立,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開花結果,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成果,擴大了不同國家彼此間的戰略契合點和利益交匯點,有助于維護國際和地區間的和平穩定,為我國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
“一帶一路”是全方位擴大開放的總抓手。在經濟全球化深度融合、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是我國實現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要求,全方位擴大開放,必須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一帶一路”建設貫通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聯結東西雙向開放,在繼續高質量“引進來”、培育和厚植新的比較優勢的同時,積極推動大規模“走出去”,在繼續堅持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是全方位開放理念的最新實踐成果,必將進一步豐富我國對外開放內涵,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一帶一路”是推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推進國內區域協調發展既是適應新常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保障。“一帶一路”建設注重東西雙向開放,構建從沿海到邊陲和橫跨南北的開放開發新格局,為國內更廣區域對外開放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繼續保持東部沿海開放發展優勢的同時,使內陸腹地特別是西部和沿邊地區一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將極大地促進沿海、內陸、沿邊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向東向西開放相輔相成,國內市場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實現區域間的大協作、大開發、大融合,加快形成內外統籌、全域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二、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是陜西的重大機遇和使命擔當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3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形成了向西開放的堅實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陜西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新常態下積極踐行開放發展新理念、開創開放發展新局面的難得機遇,更是順應國內外發展大勢、為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貢獻力量的使命擔當。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陜西具有良好基礎。陜西位于祖國版圖幾何中心,是我國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通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門戶。近年來,陜西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基本確立了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陜西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多元文化交流融匯歷史悠久,全省古絲綢之路起點歷史遺存豐富,歷史文化、山水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深厚,近年來與中亞國家的聯系紐帶不斷加強。更為重要的是,陜西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追趕超越階段,科教資源富集、科技實力雄厚、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突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具有空間優勢和良好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在新一輪全方位開放中走在前列。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給陜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加快,我國將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使陜西的區位劣勢得到根本改變,從內陸腹地躍升為向西開放的前沿,從國家“大后方”躍升為東西雙向開放的重要承接地。陜西產業結構與絲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西亞各國互補性強、契合度高,具有大規模“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廣闊空間。貫通東西、橫跨南北的開放開發與合作,為陜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區位獨特、資源豐富、科教實力強等綜合優勢,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謀求更高水平發展帶來了空前機遇。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是陜西必須擔當的歷史責任。根據“一帶一路”戰略,陜西承擔著建設內陸開發開放新高地的重要職責,肩負著建設向西開放重要支點的歷史使命。近兩年來,陜西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主動擔責、系統謀劃、積極作為,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國際陸港“西安港”,開通“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并使之常態化運行,獲批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口岸72小時過境免簽,著力把全省建設成為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同時,加快建立對話交流機制,建設合作對話、協調互動和經貿交流平臺,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打開了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局面。目前,陜西向西開放蹄疾步穩,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已經開始收獲“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
三、在“一帶一路”大格局中推動陜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陜西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陜西要堅持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運行高效、符合內陸特點的開放開發新體制,努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最大程度激發內生發展活力,全面加快追趕超越步伐,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構筑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大通道。充分發揮陜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位優勢,構建“陸地、空中、數字”絲綢之路,打造通江達海的立體化國際交流合作大通道。加快推進陸上、空中、信息、管道多種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著力推進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打造現代商貿高地。優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輻射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網和鐵路骨架網,形成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呼包銀榆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地域的便捷通道。加快建設西安國際化綜合交通樞紐,加強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門戶樞紐建設,推動“長安號”貨運班列開行至歐洲,促進空港陸港聯動發展。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一般出口和直購進口,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監管平臺建設,打造網上絲綢之路。
搭建廣闊穩固的交流合作新平臺。交流溝通是互信合作的基石。要積極搭建政府對話、企業合作、民間互動的交流平臺,擴大沿線國家發展共識。繼續辦好西洽會暨絲博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國際旅游博覽會等活動,創新歐亞經濟論壇形式,加快西安領事館區建設,著力提升陜西的國際知名度。支持西安辦好絲路沿線城市市長論壇、市長圓桌會議,吸引和集聚國際組織在陜建立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舉辦各類國際會議、展覽、論壇、賽事等活動,不斷增強陜西的國際影響力。推廣復制上海自貿區經驗,推進貿易通關便利化,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基于負面清單的利用外資管理模式,建設西安自由貿易園區,打造內陸地區開放創新試驗田。全面提升涉外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國際社區、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建設,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打造雙向開放的承接區和出發地。充分發揮陜西產業優勢,提升面向東西雙向開放的實力和水平。堅持創新發展,以試驗區全面改革創新為牽引,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研發型產業發展示范區、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高地、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積極尋找與絲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的契合點和共振點,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陜甘寧蒙能源金三角一體化,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發展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新支柱產業,向外擴散陜西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以浐灞、西咸、高新、曲江4個金融聚集區為依托,加快建設大西北能源金融中心,使之成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充分發揮陜西文化優勢,著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中心,使陜西成為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心靈交融。
開創“引進來”和“走出去”新局面。抓住全球產業調整布局新機遇,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路徑,積極有效開展集群式招商,加大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引進力度。突出各類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承載作用,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及全球行業領先企業進行戰略投資,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中小企業向研發、營銷和售后服務等領域延伸,提高本地配套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和供應鏈,打響陜西品牌。引導外貿企業結構調整、兼并重組、提質增效,鞏固果汁、重型卡車、石油鉆采等優勢產品地位,提高電子信息、汽車、機電等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厚植文化、旅游、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出口新優勢,加快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陜西經濟的外向度。
(原載2016《求是》第6期)